7月14日,由珠江電影集團主辦、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協辦的第四期“電影工坊”活動,于廣東4K電影創作中心舉行。
原珠影總編室一級編輯、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駐會副會長祁海,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秘書長、廣東省電影家協會藝術顧問鄭大衛等電影專家就電影《似水流年》拍攝的幕後故事、粵港澳電影合作等主題進行探讨。
電影《似水流年》是青鳥電影制片有限公司、泰極電影有限公司、珠江電影制片廠、華星娛樂有限公司聯合制作的劇情片,該片由嚴浩執導,孔良編劇,顧美華、斯琴高娃主演,于1984年9月7日在香港上映。影片講述張姗姗為祖母奔喪從香港回到闊别多年的潮汕老家,與兒時好友孝松、阿珍夫婦重逢,三人之間發生感情糾葛的故事。
現場,新老“珠影人”共同觀看了經典電影《似水流年》,放映結束後就電影内容主旨和影片表現手法等暢所欲言。
現場觀影嘉賓發言
祁海以“《似水流年》對粵港澳電影的合作的啟示”為主題展開探讨。他回憶,當年許多珠影人都為《似水流年》作出了貢獻,其中就有編劇孔良,“孔良當時還是新人,但閱曆豐富、思想開放、藝術功底紮實,創作該片的劇本就十分‘對路’。”
祁海現場發言
祁海指出,當年珠影大力支持《似水流年》,是新時期粵港澳電影界合作的先行者,在評估項目、合作方式、用人标準等方面都敢于突破常規,對今天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電影界如何合作,依然有借鑒意義。“今天研讨《似水流年》,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溫故知新,對于大灣區三地電影界的合作,怎樣以新觀念選擇合适的題材、選擇合适的合作模式、選擇合适的主創人員尤其是優秀的新人,都很有啟發。”
鄭大衛向現場觀衆分享了更多《似水流年》的幕後創作故事。他評價,由“單一”走向“多元”,由“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似水流年》打破了以往創作中“從一而終”的思想架構,是一部具有散文風格的電影,在當時功夫片、古裝片流行的80年代港片中脫穎而出。
鄭大衛現場發言
他分析,《似水流年》寫一代“港漂”和家鄉人們在情感上、人性上的反差。淡化了人物活動的環境,使用“遠景式”的表現手法,以細節取勝,更接近生活的本性、更突出“情性”。“女主人公姗姗20年後從香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流年似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情境的人們,都可以從這部電影中得到共鳴。”
采寫:南都記者許曉蕾 實習生李永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