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有高腔、海鹽腔、弋陽腔等多種腔調。日常生活中,台州人講話也自有獨特腔調,這就是“台州腔”。出門在外與人交談,隻要對方一開口,就知道他是不是“台州老鄉”,憑什麼?憑的就是台州腔。台州腔是台州方言的标志,是台州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台州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台州地處吳頭楚尾,台州方言屬吳語區台州次方言片。台州方言有許多特色。
一、保持古代漢語的語義。例如“湯”,溫水。面湯、腳湯、浴湯,分别是洗臉、洗腳和洗澡用的溫水。外地人初聽,感到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其中“面湯”,據說還鬧過笑話:做了台州女婿的某外地青年,第一次到丈母娘家中作客。丈母娘叫他“面湯拕(音徒)克”。 他就捧起“咕嘟,咕嘟”地喝了起來。妻子發覺後,連忙制止,說“别喝!我媽是叫你洗面,不是叫你吃。”可是,已喝了不少。引起全家人哄堂大笑。“湯”的“溫水”義項,普通話中是沒有的。
二、台州方言的含義比較豐富。上面所說的“湯”,除“溫水”義之外,還有“菜汁”義。如雞湯,鹹菜湯,牛肉湯等等。又如“顯”不僅含有普通話中的義項,還含有“得很”義。例如“好顯”,好得很;“壞顯”,壞得很;“快顯”,快得很;“慢顯”,慢得很。此外,還有善顯、惡顯、美顯、醜顯、長顯、短顯、高顯、矮顯、大顯、小顯、多顯、少顯……形容詞後面都可以帶“顯”。普通話中的“顯”就沒有“得很”義。
三、台州方言中,許多詞語讀音與普通話不同。如“大”,不讀“汏”,讀作“度”。“美”,不讀“每”,讀作“米”。“鄭”,不讀“朕”,讀作“陣”。“漢”,不讀“苋”,讀作“獻”。“寒”,不讀“閑”,讀作“賢”。“季”,不讀“計”,讀作“桂”。“花”,不讀“嘩”,讀作“呵”。“鵝”,不讀“俄”,讀作“呆”。“嘶”,不讀“斯”,讀作“西”。“豬”,不讀“阻”,讀作“之”。“吃”,不讀“次”,讀作“乞或曲”。“輝晖”,均不讀“灰”,讀作“許”。“衛慧”,均不讀“會”,讀作“芋”。“隔壁”,讀作“隔餅”。“偉威”均不讀“委”,讀作“雨”。“江講”,均不讀“姜”,讀作“剛”。“垃圾”,不讀“拉擠”,讀作“捋雪”。“矛貿鍪懋“均不讀“毛”,讀作“牟”。“豐沣風楓瘋”,均不讀“分”,讀作“封”。“汗悍捍焰翰”均不讀“陷”,讀作“沿”。“幹杆稈肝趕敢”均不讀“艱”,讀作“堅”。“合鴿給結蛤割葛”均不讀“甲”,讀作“吉”。“沙砂紗賒”,均不讀“灑”,讀作“所”。“牙伢芽衙”,均不讀“耶”,讀作“娥”。“安按桉氨奄俺掩庵旱兖”,均不讀“限”,讀作“煙”。 例子很多,限于篇幅就舉這一些。
這些詞語的台州腔讀法是小時候父母和老師教的,世代口耳相傳,自然形成。不是某一個人瞎編。用台州腔讀唐詩宋詞或古文,抑揚頓挫,蕩氣回腸,更能體現古詩文中的豐富感情,對于聽衆來說,這是一次高級的精神享受。我最後一次聆聽用台州腔讀古體詩,是58年之前的1954年,黃岩靈石中學舉行“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八周年”大會上。個子不高,穿着灰布長袍的地理教師李志平先生即席朗吟魯迅《無題》:“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先碰頭。破帽遮顔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餘音繞梁,至今記憶猶新。“小少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鬓毛衰。”台州人的鄉音——台州腔,我們這一代人到老都是改不了的。
普通話要推廣,台州方言更要傳承。語言學的發展,不能光靠一條腿走路,而是要靠兩條腿走路。否則的話,你把地方特色丢了,你還知道你是何方人氏嗎?
來源:中國台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