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需要食物補充能量,那我們的精神呢?
精神也需要食物,那就是信心。
沒有了信心,我們會萎靡不振。
有了信心我們可以充滿動力地勇攀高峰,可能取得自己做夢也想不到的成就;但要是缺乏信心,即使客觀上我們取得了不少成績,也可能會覺得前途一片灰暗。
《信心是如何運作的》結合了心理學、神經科學、腦科學的知識,闡述了信心是如何在我們的心智、大腦、身體中發揮作用的,探讨了它從何而來,又如何練就等問題。
本書的作者,伊恩·羅伯遜是全球大腦健康研究所的聯合主任。他探索了過去十年科學和神經科學中出現的自信背後的機制,包括某些因素是如何影響自信在我們頭腦和身體中的表現的。
信心是人類特有的心理裝置,可以幫助我們把想象變成現實,更勇于承擔對于生存至關重要的風險。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建立自信的方法。
01 不要給自己設限
信心是一種信念,而信念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說,我現在缺乏信心,但堅信日後會有信心的。
那我們學會自信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可以發生改變。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思維素質是固定不變的,就不會努力做出改變。
心理學實驗證明,隻要老師簡單地向學生解釋,大腦就像肌肉,越練越強,就足可以讓數以千計的學生增強信心。
對于那些原來成績不太好的學生,這一招尤為管用,學生的學業成績不但有所提高,而且學習的意願也有所增強。
愛默生說:“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會消逝。”
我們沒有誰是與生俱來必定是什麼模樣,不去試一下,又怎麼會知道自己不可能會實現呢?
02 路在第一步踏出後才會出現
馬上采取行動,是建立信心的第二步。
當我們缺乏信心的時候,就容易感到焦慮,而焦慮又會打擊我們的自我信念。
科學研究發現,一般來說,一個人越是焦慮,在生活中做的事就越少。
而做的事越少,就越少有機會獲取新的體驗,來一場意外邂逅,或者在成功應對挑戰之後得到一種滿足感。
一個人有信心,大腦獎勵的活動會不斷激增,帶來快樂的感受。我們每一次成功實現一個小目标,就會感到快樂,相當于注入了一小劑天然的抗焦慮的藥。
而當我們做到了以前不敢做的事時,身體記憶就會儲存積極的直覺感受,幫助我們應對下一個挑戰。
邱吉爾曾說過:“一個人絕對不可在遇到危險的威脅時,背過身去試圖逃避。若是這樣做;隻會使危險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對它毫不退縮,危險便會減半。決不要逃避任何事物,決不!”
隻有咬緊牙關、克服恐懼,才能增強信心。但是人在焦慮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舉步維艱,無法逼自己去做自己以前不敢做的事。
不如試一下,用行動改變感受 ,而不是讓感受帶動行動。踏出第一步後,路自然會出現在你腳下。
03 提前準備應對破壞者的方法
家庭關系、工作關系、朋友之間的關系,可以給我們賦能,增強我們的信心,但也可以破壞我們的信心。
無論是多年來打擊你的信心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或伴侶,還是同事或老闆,人際關系都可以塑造你的自我信念和表現。
要學會更加自信,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審視自己的生活中,誰會提升自己的信心,又有誰會破壞自己的信心。
即使是成功人士,也會對可能出現的挫折感到不适。幾乎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都遇到過困難和失敗,也有過純屬運氣的時候,這是無可避免的,也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想要孩子有自信,父母需要誠實地講述自己攀登過的階梯,縱然有過失敗和焦慮,還是堅持不懈,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查士德斐爾爵士說:“目标的堅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沒有它,天才也會在矛盾無定的迷徑中,徒勞無功。”
我們必須與讓自己信心增強的人建立聯系,盡量避開信心破壞者。但這本身也需要信心。多一些“自我肯定”地練習,能幫助我們的大腦進入行動取向的模式,減少焦慮和防禦。
《信心是如何運作的》深度剖析了信心的底層邏輯,帶我們認識到信心可能帶來的威脅和機遇,幫助我們扭轉思維方式、培養掌控感,啟發我們學習駕馭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