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迹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
大學時,在同學的推薦下,汪思雨進入福利院進行實習,那是她第一次接觸到特需兒童。在那裡實習的兩年間,她發現這些孩子更需要接受專業的指導、有效的康複。
2021年6月,她加入了杭州市上城區融愛兒童成長中心。之前在福利院接觸更多的是肢體殘疾的小朋友,所以來到這裡對她而言也是一種挑戰。但好在她有着用不完的熱情和耗不盡的耐心。她從幼小銜接班的輔課老師開始慢慢做起,課下積極參與中心安排的教師培訓,課上在實踐中進行自我學習與完善。
在她工作第一年的時候遇到一個孩子,沒有任何的語言,也拒絕别人碰觸。當時的他才兩歲,許多時候哭完就随地小便,于是汪老師一見到他就抱着他。
最開始上課的時候,她因為教學問題不禁哭了起來,這個孩子在一旁看到了,拉着汪老師的手。他什麼都沒說,但又好像什麼都說了。
那之後汪老師更加努力,每天晚上會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做好提前準備來應對課堂上的“出其不意”。就這樣不斷學習、成長,慢慢地,她知道如何讓自己發起的互動得到回應,也知道了應該如何和每個孩子相處。
現在,她擔任Better課程組集體課的主課老師。由于上下午班級孩子的程度不同,課程也不一樣,她經常要同時準備社交遊戲課和認知課的内容。提起累不累,她笑了笑:當然啊,但是能看到孩子的變化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對她最大的鼓勵與肯定。
她班級裡有一對雙胞胎小朋友,雙胞胎妹妹是她課堂上的“小幫手”。有時候有些孩子沒有及時回應老師發出的互動時,她會擡起自己的小手拉一拉、推一推他們進行提醒。感統課上的小遊戲結束後,她會主動幫助老師把教具收拾好。但一年前剛來到這裡的她,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每天“麻木”地上課,伴随嚴重的刻闆行為。
感統集體課上,有個孩子因為課前沒有像往常一樣進行蕩秋千,不願意和同伴配合,連遊戲也無法完成。汪老師将他從班級裡拎出來,幫助他平緩自己高昂的情緒,一點點誘導他完成自己的任務,跟上集體的進度。
“看過太多孩子第一次張口叫‘媽媽’的場景,也目送過不少孩子康複成功進入融合小學,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汪老師笑着說道。
汪老師說,這是一份辛苦的工作,夏天整日汗濕衣襟,冬天沏好的熱茶等入口已冰涼。但也是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觀察一個孩子從沒什麼自我意識,到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識,并且會慢慢注意周邊世界,是一件神奇又充滿幸福的事。同時,她希望能和中心一起成長,共同進步,在這裡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