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大象是沒有長鼻子的,它們的鼻子與一般動物相差不大,也是一個鼓起來的肉塊,隻是顯得稍大一些罷了。可是有一天,象群來到了河邊,有一條鳄魚正在水裡遊來遊去,一頭小象想知道鳄魚晚飯吃什麼,就低下頭仔細觀察。這時,鳄魚昂起頭,迅速咬住了小象的鼻子,然後一個勁地拽呀拽,一直拽到1.5米長。從此以後,大象就有了一個長長的鼻子。
這是英國作家吉蔔林1902年出版的《叢林故事》中的内容,雖有些荒誕,但留下了一個謎題。
圖片來源于攝圖網
其實,大象的鼻子為什麼那麼長的疑惑,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早在2000多年前,希臘先哲亞裡士多德就關注過大象的鼻子。他認為,動物的功能部件是為了執行某些特定的功能而設計的,如果能夠找出大象鼻子的功能,就能夠猜測為什麼大象的鼻子必須那麼長。就如長頸鹿有一個獨特的長脖子,是為了完成一個特定任務——從高高的樹枝上吃樹葉。如此,就可以存在一個合情合理的推測,即動物該部件是為了完成某個任務而存在的。
這是一個目的論。據此得出,因為要聞味道,要覓食,要在水裡呼吸,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大象長出了長長的鼻子。大象體型龐大且笨重,屈膝蹲身都不方便,隻有長鼻子才能下嗅地面味道,上聞空中氣息,還可以伸張自如地卷食食物,而在水裡,大象重量級的噸位無法浮出水面,隻能靠長鼻子伸出水面通氣呼吸。
圖片來源于攝圖網
亞裡士多德的目的論貌似情理兼備,所以影響了千年。但問題來了,既然大象的鼻子是為着執行某種功能而設計的,那誰是設計者呢?
18世紀中葉,法國博物學家布豐提出了大象鼻子的“設計師”是自然界的說法。通過長期觀察,布豐認為,如果一個物種沒有受到捕食者的威脅,那麼它的種群數量就會成倍增長,大自然便會賦予這個物種生存所需要的某些特性。大象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它的鼻子是自然界授予過的“最令人羨慕”的動物肢體,這個肢體的長度能夠同時執行多種功能,如聞氣味、觸摸、呼吸等,這些能力又反過來提升了大象的智力和記憶力,這也是大象能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條件。
19世紀初,法國的另一位博物學家拉馬克提出了另一個答案,他在《動物學哲學》一書中提及,動物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獲得某種特征,然後遺傳給後代。如大象為了能夠吃到樹上的葉子,嘗試着将鼻子延伸得更長一些,久而久之,鼻子就真的越來越長了。
圖片來源于攝圖網
時光流轉到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了,給出了更具說服力的解釋。但與拉馬克的想法不同,達爾文認為,在任何給定的種群中,都會自然地發生一定程度的變異,而且那些最适合周圍環境的個體最有可能生存和繁殖。這就是所謂的“自然選擇”,這個過程将有利于特定性狀的進化。自然選擇,優勝劣汰,是一切生物進化的路徑。對大象來說,它那标志性的長鼻子,正是它對特定環境因素反應的必然結果。
從2000多年前開始,人類就對大象的鼻子問個不休。直到2015年,科學家們給出了迄今為止最合理的解釋。為什麼大象的鼻子那麼長?因為大象鼻子的長度,與它可以塞滿嘴巴的食物總量成正比。并且,之所以大象的鼻子越來越長,很可能是因為大象所攝取的植物葉子的營養含量下降,促使大象不得不增加食量而逐漸演變。
作者:胡征和
END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 :邱悅 監制:姚雪
審核:鄧莉 核發:謝勝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