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文化在悠悠五千年曆史長河中一點點積澱、凝聚、演繹、流傳至今 ,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璀璨遺産 ,寄托着炎黃子孫的文化情感 。
魯西博陵郡商氏一族曆史雖然悠久,但因種種原因,上溯家族文化至明初斷代,相傳自山西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遷于山東東昌府博平縣漯水之畔立村。商氏略帶本土節令及祭祀文化的味道,與豐富多彩早已形成的魯西節令及祭祀民俗文化融合,成為商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下面先讓我們介紹一下春節前的辭竈日,即北方的小年。
臘月二十三辭竈,在魯西的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為廣的習俗 。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上西天 ”。在魯西也包括我們晉望台博陵郡商氏一族以及其他商氏支系及百姓,民俗中的過“年下”也就由此開始拉開了序幕, 因而人們也稱“辭竈日”為“小年兒 ”。
圖片來源于網絡
辭竈,通常在晚飯後進行。一家人先到竈房,供上饴糖、水餃 。用黃米面和紅棗做的粘窩窩(俗稱黃面窩窩) ,叩頭焚香燒紙,是為“祭竈”。然後,将竈王神像“請”下來 ,連同對聯以及紙錢、黃裱紙(俗稱竈馬)和谷草雜糧(俗稱馬草料)一同焚燒,送竈王升天,是為“辭竈”。用饴糖供奉竈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以多說好話;用黃面窩窩供奉,是粘住他老人家的嘴,以不講壞話。辭竈時,還要念念有詞地禱告:“今年又是二十三,敬送竈君上西天,有竈馬、有草料,一路順風都平安,敬奉供果甜又甜,玉帝駕前進好言”;“竈王竈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别說歹,五谷雜糧全帶來”和“臘月二十三,焚香燒紙錢,竈君上西天,竈馬草料全,一不圖富貴,二不圖吃穿,好事替我說,壞事替我瞞”等等。
竈王,又稱竈君,俗稱“竈王爺”。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是一家的保護神, 因此,人們又尊其為“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 ”。舊時,魯西各姓氏,當然也包括我們商氏一姓,幾乎家家竈間都供奉“竈王爺”。竈王爺圖像由木版彩印,圖中有男女兩人 ,女神被稱為“竈王奶奶 ”這大概是順應和模仿了人間夫妻的形象。兩邊配有八仙,上面印有長方形表格。再以幹支紀年歲次及二十四節氣的農曆時間 ,刻有“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 ,以表明竈神的地位。兩旁長貼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或“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來廣帶金銀”等内容大緻相同的對聯。圖像下方橫擱一木闆兒用于放置貢品和焚香,俗稱“趙王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來督察一家言行,保佑一家平安的,必須虔誠供奉 。魯西民間有個說法,說竈爺天天在家 ,是一家之主,不是外人,掀鍋就吃,因而也不是天天供奉,隻有年節才格外有貢品并焚香燒紙。
竈王爺自上年除夕夜下界以來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言行。玉皇大帝根據竈王爺的彙報,再将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交予竈王爺執行。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竈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
臘月二十三辭竈與過年有着密切的關系。魯西民俗認為,在七天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竈王爺便帶着一家人應得的吉兇禍福和新的使命,與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竈王爺被認為諸神引路的,諸神過完年後再度升天,隻有竈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内,直至下年的臘月二十三。迎接諸神的祭祀稱為“接神”,對竈王爺來說則是“接竈”。接竈的時間為除夕之夜,儀式相對簡單得多,隻要在竈王闆上面的“神位”上貼上“請”來的新圖像,燃紙焚香即可。
與其他地方“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風俗不同,因為魯西一帶,包括我們晉望台博陵郡商氏這一支脈,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傳統家庭,“竈上”都是家庭主婦主持的,因而辭竈也由家庭主婦唱主角。還認為竈王爺上天彙報時還要彙報一家人的人口變動情況,因而出門在外又未在外定居的必須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辭竈前趕回家,出嫁的閨女回娘家也不得留宿,否則就“報不上戶口”。
圖片來源于網絡
從辭竈日開始,人們便開始做過年的準備,俗稱“忙年”。主要是“掃塵”,俗稱“掃房”。室内屋外,房前房後及至屋頂牆角,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幹幹淨淨迎新年。并賦予除疫袪災的意義。
“蒸粧”即一鍋接一鍋的蒸饅頭、黃面窩窩、包子、蒸餃、棗糕、等面食,缸裡、盆裡、筐裡、笸籮裡都裝得滿滿的,魯西民間稱之為“年底的幹糧一一沒數”。人們說,這幾天竈王爺不在家,乘機多蒸,年後才能多吃,還不會被竈王爺斥為不會過日子。
圖片來源于網絡
“炸供”,即過油炸魚、肉、藕夾、丸子等,因炸出後先要留出“年下”上供所用,并先在院中面北舉碗示意,而稱“炸供”。
“趕年集”。年集是魯西一帶突出的民俗現象,年集上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商家攤販密密麻麻,雞鴨魚肉、蔬菜、水果、鞭炮煙花、神像對聯、鞋帽衣服、布匹床料等年貨應有盡有,人們一改平日省吃儉用的習性,不要錢似地置辦年貨,直至年底。
流傳的順口溜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忙年”的情景: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臘月二十五,蒸糕磨豆腐;臘月二十六,扯布又割肉;臘月二十七,宰羊殺公雞;臘月二十八,請神買鞭花;臘月二十九,炸供打燒酒;大年三十兒,對子貼上門。小孩們掰着手指頭數着唱得“今兒七,明兒八,再住三天過年下”,則表現了小孩盼過年的急切心情。
魯西晉望台博陵郡商氏一族融合于土著各姓氏,在曆史長河中逐演的這一節令,是在每一個特定曆史背景下不斷地演繹 ,如今新時代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思想觀念的升華,不忘鄉愁,戶籍老家或居住,或遠出他鄉,總忘懷不了過大年前“小年”做為前奏散發出的年味,雖因各種因素決定當今儀式形式味淡在忙碌中簡單化了,但還是止于小年日,辭竈風俗家家幾呼仍有傳承着。對比一下,您的家鄉與我們魯西商氏年令文化有什麼同!也有“過小年”這一風俗嗎?(撰文/山東聊城 商國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