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八節。臘字有兩個意思,一是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衆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二是冬天(多在臘月)腌制後風幹或熏幹的肉。
而關于臘八節喝粥的習俗流傳最廣的傳說有兩個,一個是來自佛教,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不管這個習俗源頭到底是什麼,在寒冬臘月,能喝上一碗暖暖的粥,都是一件讓人幸福感爆棚的事情,大文豪蘇東坡更是稱其為“人間真味”,其治愈可想可知。
全詩如下:
豆粥
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
濕薪破竈自燎衣,饑寒頓解劉文叔。
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帳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
幹戈未解身如寄,聲色相纏心已醉。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識人間有真味。
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我老此身無着處,賣書來問東家住。
卧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詩的開篇是兩個典故,第一個典故是關于光武帝劉秀的,出自《後漢書·馮異傳》,光武帝劉秀(字文叔)當年起兵有一次到了滹(hū)沱河下遊饒陽蕪萎亭,又冷又餓,得到馮異(字公孫)送上豆粥,才“饑寒俱解”。第二天,到南宮,遇大風雨,光武帝把車停到路邊沒人住的空房子裡,馮異抱柴,鄧禹燒火,光武帝自己對着火烤衣服。這是光武帝還潦倒落魄的時候。
第二個典故是關于東晉富豪石崇的,出自《晉書·石崇傳》。金谷園是晉代洛陽的名園,石崇的别墅。他經常和另一豪門王恺比闊鬥富,石家的豆粥做得又快又好,冬天還有蒿子、韭菜吃,王恺比不過他。石崇對自家豆粥訣竅保密,不肯告訴别人。誰知後來王恺買通了石崇的傭人,才知道豆子是磨成粉末預先煮熟,有客人來用滾開的白粥澆兌;有蒿、韭也不是金谷園的草木獨春,而是用幹韭根搗細摻上青麥苗充代罷了。
“幹戈未解身如寄,聲色相纏心已醉。”是對這兩個典故的總結,當時的光武帝還在金戈鐵馬中,人生充滿了未知;而石崇在聲色中早已迷失了自己。這兩者都是“身心颠倒”而不自知,又怎麼能真正地享受這一碗人間真味呢?
于是東坡有話說:“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檐出沒晨煙孤”,建功立業也好,富可敵國也罷,都不如這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煮一碗粥,暖一屋人。
“我老此身無着處,賣書來問東家住。”用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将軍山林·其四》“盡拈書籍賣,來問爾東家”句意。本詩作于元豐七年八月,作者由金陵送家眷到真州安頓,此詩是北上途中所作,正是長途跋涉,路費用盡之時,稱“賣書來問東家住”也一點不為過。
最後一句“卧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盡顯東坡放達率真的性情,清晨可能還在睡夢中呢,迷迷糊糊聞到粥熟的香味,一下子坐了起來,也顧不上梳頭,趿拉着鞋子就摸過去了,真不愧是老饕也(我們現在叫吃貨)!這一路的旅途勞頓,得一碗甜稠軟爛的豆粥,應可消大半吧!
蘇東坡才華橫溢,但一生宦海沉浮,過得頗為坎坷,然而卻深得人們喜愛。普通人哪怕不能欣賞他的詩、詞、文、畫、字,但他的美食、轶事,也在民間廣為傳頌,這和他的樂觀豁達有很大的關系,他總能在逆境之中仍舊保持初心,在困頓中依然體會生活的美好。後世的我們,讀到他的詩文時,也不禁莞爾一笑,從中得到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