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低端”,可以指兩個方面:價格的低端,或是質量的低端,我們就先這兩個方面來了解下普洱茶。
一,價格層次
普洱茶被譽為“可以喝的古玩”,言及普洱,及其曆史。太遠的不說,就說說近期的情況吧。時光倒流20年,也就是1998年,其時的普洱茶的價格就顯得特低端。普洱茶的消費市民主要是廣東、香港、台灣、大馬區域。那個時候的普洱茶,是用來賺取外彙的,還沒有到達今日國人普及消費的程度。所以許多老茶,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老茶,包裝上都有計劃經濟的年代印記。
産品的價格會在必定程度上反映質量,但并不徹底代表質量。廉價的沒好貨,貴的不必定就是好貨。盡管一品堂這個品牌我沒有聽說過,2013年賣59元的普洱确實是低端價格,但不代表人家沒有細心制茶。
普洱茶從不為人知到大放異彩,商人的炒作功不可沒。部份普洱茶的高價位,盡管存在必定的炒作要素,但更大程度的是價值的回歸。想喝的人多了,價格天然漲。
二,質量層次
以茶樹的成長年份區分,普洱茶分為台地茶、小樹茶、大樹茶、老樹茶、古樹茶和茶王樹,成長年份順次遞增。這種區分是普洱茶在流轉商場上的區分方式。留意,是流轉商場,不是産地。2014年春天,巧合之下和朋友一起到西雙版納茶山收茶,山上的茶農告訴我,他們把茶樹分為台地,小樹和大樹。好的,總算識破商家的花花腸子。至于茶王樹,是有的,某些還被專家判定過年份,乃至被維護起來制止采摘。
我們普遍認為,跟着茶樹樹齡的增加,茶葉出現更好的質量。這僅限于同一種類的茶葉。舉個比方,易武高山寨的大樹茶質量最好,小樹茶次之,台地茶再次之(易武高山寨是否有台地茶我沒有考察過,知情者勿噴)。倘若是不同種類的茶樹,不能單以樹齡斷定質量了。那怎麼辦?好不好,一喝便知道。什麼?你不懂茶?不要緊,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兩款茶對比着喝,盲喝(品飲者不知道茶葉品牌、樹齡、種類的條件下對茶葉進行品鑒,一定得到最客觀的成果),保準分個高下。大多數消費者更傾向以樹齡斷定質量,隻需聽到古樹什麼的,便紛紛解囊購之。他們認為自己付了那麼多錢,再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可是,你細心想過沒有,茶葉就長在樹上,不會由于你多付點錢,它就會變得好喝點(以确保制茶工藝為條件)。
商場喜愛的不必定就是好的,樹齡和質量也不是絕對的對等關系,相對廉價或許知名度較低的茶往往會出現較高的性價比。但這需求你識貨,你識貨,你識貨,而不是聽憑别人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