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雲悠悠,流年輕度,一扇風月時光,推開了歲月的門楣,帶着我們來到了端午。
吃粽子,喝黃酒,挂艾草,劃龍舟,這個節日充滿了儀式感。
想起陸遊的一句詩,“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出自他的《乙卯重五詩》,短短40字,盡顯節日風俗,悠閑情懷。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陸遊一生筆耕不辍,留下九千餘首詩歌,是古代留詩最多的詩人。
他的詩歌内容大緻可分為三部分,一是以愛國憂民為題材的詩歌,或抒發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或表達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二是以沈園為背景的愛情詩,或者說是悼亡詩,例如《沈園二首》、《十二月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六十八歲重遊沈園》等等,這類詩數量不多,卻尤為動人心弦。
三是描寫山水田園、生活情趣,抒發閑适之情。
這首《乙卯重五詩》便屬于第三種。
公元1190年,朝廷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免了陸遊的官職。
心灰意冷的他再次離開京城,返回老家山陰。
這首詩寫于1195年,彼時的他閑居山村,徜徉山水,嘯傲林泉,心境悠閑,所以整首詩的風格也十分清新明快,閑适自然。
詩歌首聯便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重五”就是五月五日,即端午節,同樣的叫法還有“重九”,重陽節。
“山村”是整首詩的地點背景,一個“好”字,不僅突出了山村的甯靜美好,自然淳樸,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
而“榴花”則點明了季節——夏日。
古代農曆每個季節都有對應的花卉,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榴花,六月荷花,所以五月又被稱為“榴月”。
“榴花”熱烈如火,很多端午詩詞中都曾寫到它。
像歐陽修的“五月榴花妖豔烘”、劉克莊的“深院榴花吐”,都是以榴花的鮮豔奪目來烘托節日氛圍。
陸遊這裡也是,一個“繁”字便将榴花盛開的熱烈景象描繪得宛在目前。
開頭10字,看似簡簡單單,不但夏日山村明麗安甯的圖景可想,詩人的愉悅閑适之情亦複可知。
接着的颔聯兩句主要描寫了兩個節日習俗。
前一句“粽包分兩髻”,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吃粽子,粽子兩頭尖尖,由黍米蒸制而成,所以在古時又名“角黍”。
後一句“艾束著危冠”指的是在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在古人看來艾葉、菖蒲等植物有去病辟邪消災的功效,插艾葉,挂菖蒲,浴蘭湯都是端午常見的習俗。
“危冠”是屈原流放時戴的一種帽子,而傳聞吃粽子的習俗最初也源自楚人祭奠投江的屈原。
詩人特意選取了這兩個與屈原息息相關的習俗,足見詩人的愛國之心。
頸聯兩句“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描寫的依然是端午的習俗。
古人視“五月五日”為“惡日”,又因為這一日陽氣最旺,草藥藥性最強,所以為了防病祛災,所以又有采藥、儲藥、成藥等習俗。
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平安、健康的美好追求。
最後的尾聯,“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是整首詩,也是端午這一日的總結。
到了傍晚,諸事忙完,詩人便高興地喝起酒來。
一個“笑”字,淋漓盡緻地表現了詩人的愉悅之情。
整首詩看似平平淡淡,卻将南宋江南山村的端午風俗描繪得宛在目前,字裡行間可見詩人的悠閑惬意。
不知你還喜歡哪些端午詩詞?歡迎一起來分享。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