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四大悲慘故事
古代四大悲慘故事
更新时间:2025-04-02 18:53:30

古代四大悲慘故事(醉文學聊齋記載)1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祖籍山東淄川(今淄博),清代著名文學家,文學史上的"短篇小說之王"。蒲先生出身沒落家庭,廣泛涉獵經史子集,學識淵博,可以說是被仕途經濟耽誤的文學奇才。

他的代表作,是世人皆知的巨著《聊齋志異》,我國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者。小說集以鬼狐仙怪為引,深刻反映社會現實,仕途官宦的機巧黑暗,文筆暢快淋漓,令人拍案稱快。除了借現實虛構諷喻,文集中也會有紀實性的題材。

比如在?《地震》一則中,蒲松齡先生如實記錄了康熙年間的一次強烈的地質災害,他的本意是感歎"人之惶急無謀,一何可笑",卻在客觀上成就了一篇寶貴的地學文獻資料。今天就來說說,蒲氏筆下的康熙七年山東大地震。

發生在康熙年間的大地震,是1668年7月25日夜間,史稱"郯城大地震",震中位于山東省郯城縣,震級為8.5級,震中烈度達到12度,範圍波及江蘇、河北、河南、安徽等多個省份,最遠影響到朝鮮半島。地震中心區郯城、臨沂、莒縣,據統計直接死亡近五萬人。這是國家地質史上非常罕見的地震,近年來的唐山大地震震級為7.8級,汶川地震的震級為8.3級,郯城地震釋放的能量是唐山地震的11倍,因此這也被看作是曆史上最猛烈的破壞性地震。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古代四大悲慘故事(醉文學聊齋記載)2

根據蒲氏文字記載,當時是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即公元1668年7月25日十點鐘左右。當時,蒲松齡在稷下(今臨淄)的表兄李笃之家裡做客,二人正在燭下對飲閑聊,突然"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他倆驚駭不已,還不等有所反應,接着酒桌搖動,杯碟墜地,房梁椽柱發出錯動折裂的聲音,這才知道是地震發生。

趕緊往外跑,外面已經狼藉一片,"見樓閣房舍,仆而複起,……,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轉側。河水傾潑丈餘……",街面上"喧如鼎沸",雞犬喧鬧聲、兒女啼哭聲、房屋倒塌聲,更有"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死亡的恐懼來臨,完全顧不得羞恥的矜持。震後觀看,某處井中失水,某處房屋南北易向,栖霞地方的大山崩裂,沂水地方的地陷達數畝之巨。蒲松齡感慨,"此真非常之奇變也"。如此烈度的強震,地方死亡四萬餘人,而蒲氏毫發未損,還能記下當時情形,可說命大。

據說,在郯城大地震的前一年,即康熙六年(1667),已經持續三年的大旱突然轉變,山東德州地區"霾雨河溢","萊陽大雨自六月起至八月止,稼傷過半",濟南地區"夏大雨雹,秋大水"。到了康熙七年,降雨連綿不斷,時而暴雨成災,山東即墨"六月霾雨連綿,平地波濤泛漲、田禾淹沒,死者甚衆"。更有許多奇異現象,如"日月星辰異常,地表水異常,地生白毛,短者一二寸,長者尺餘,地聲、地光頻發等"。隻是囿于時代和科學局限,人們無法解釋這些大自然對人類發出的預警。

史料記載,多重地質災害疊加,地面形變帶延伸南北長達120公裡,強破裂帶長約70餘公裡。地表升降帶來的影響,平地大面積被溢出地下水淹沒,蘇北海灘隆起,黃海海水退舍三十裡,數十個州縣房屋倒毀。據測算,莒縣死亡兩萬餘,臨沂死亡超萬,郯城死亡九千餘人。

地震發生後,國家和地方兩級政府,也是迅速做出了反應。當時的郯城知縣馮可參立即組織軍民抗災,撫恤民衆,還寫有《災民歌》記錄震後的百姓生活情況,"先時自謂災方過,誰知災後病還來",除了抗擊地震,還要應對之後的水患、次生地質災害和流行疫病。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古代四大悲慘故事(醉文學聊齋記載)3

翻閱現存史志、詩文和碑刻等文獻資料,許多都記載了這次大地震的情況。地方史志中如此描述,"有聲如奔雷,又如兵車鐵馬之音","降雨、傾刻震","城樓垛口、監倉衙庫、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如平地,城内四鄉邊地裂縫,或寬不可越、或深不可視","裂處皆翻土揚砂,湧流黃水、泉湧上噴高二、三丈,周圍百裡無一存屋"。沂水縣志記載,該縣"倒房數千間",章丘縣志稱當時"龍山山崩"。震後死屍遍地,無人收殓者甚多;四鄰村落,腥臭之氣彌漫;又逢暴雨炎日,瘟痢大作,災民四處流散。國家層面,康熙為之震驚,立即安排戶部撥款救災,蠲免賦稅。免除山東沂州等四十州、縣、衛年租,折合銀兩二十二萬七千三百餘,并遣官赈濟。

科學考證,1668年7月25日晚(清康熙7年農曆6月17日戌時),山東南部發生的地震為 8.5 級,震中位于北緯35.3度、東經118.6度,震中烈度達12度,波及魯、蘇、皖、浙、閩、贛、鄂、豫、冀、晉、陝、遼等十餘省(涉及州縣四百餘個)以及朝鮮半島。郯城、臨沂和莒縣受災最重,造成約5萬餘人死亡(統計為戶籍人口),破壞面積方圓近千公裡。地震史上稱之為"郯城大地震"、"郯城-臨沂大地震"或"郯城-莒縣大地震"。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古代四大悲慘故事(醉文學聊齋記載)4

此次地震的震中,處于我國著名的"郯廬斷裂帶"主體範圍内,是陸地斷裂帶活動造成的地震。郯城地震斷裂帶是我國東部最大的一條地震斷裂帶,呈南北走向,長2600米,寬160米。至今,在山東仍有保存完好的"郯城大地震"遺址,棗莊熊耳山大裂谷就是一條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也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有史料佐證最早的特大地震山體崩裂遺迹。

資料記載,郯廬斷裂帶及其附近兩側,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從未間斷過,始終處于活動狀态,是一條地震活動帶。距"郯城大地震"三百多年後,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發生7.4級地震,1975年2月24日,遼甯海城發生7.3級地震。這三次強烈地震,以及公元前70年6月1日的山東諸城7.3級地震、1957年10月6日渤海中部的7.5級地震,震中位置都在郯廬斷裂帶上或其附近,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地震危險重點監視區。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古代四大悲慘故事(醉文學聊齋記載)5

除了災害,郯廬斷裂帶内,受控于構造地層,岩性和岩漿活動等地質變化,帶來的礦産資源異常豐富,種類繁多。比如遼甯鞍山鐵礦、岫岩縣岫岩玉石、山東招遠富金礦、蒙陰金剛石原生礦、昌樂藍晶石,還有江蘇東海水晶、雲母、紅寶石、金紅石、蛇紋石礦等。中國發現最大的常林鑽石礦,就在這條斷裂帶上,其中發現的最大鑽石,在日本侵華時被掠走,迄今下落不明。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古代四大悲慘故事(醉文學聊齋記載)6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的所有的故事和靈感都來自小編故鄉,部分照片和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果有什麼意見和想法,歡迎留言讨論。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十大忌諱你知道哪些(用詞這樣百無晉忌)
十大忌諱你知道哪些(用詞這樣百無晉忌)
     “有醋可吃糠,無醋肉不香。”   —— 探員手記   歡迎加入遣詞造句1班(太原群),今天我們将教授四字詞語,零基礎同學也可以參加,晉言晉語,包教包會。   不用再擔心鍵盤上的H鍵被磨平棱角,聊天隻會發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本期為你準備了太原文化人都在用的四字詞語,它們都有哪些?适合在什麼場合用?   快跟上節奏解鎖新技能,把它們打包進肚吧。  ...
2025-04-02
2米高的女兒牆可以用砌體施工麼(砌體女兒牆的限制)
2米高的女兒牆可以用砌體施工麼(砌體女兒牆的限制)
  什麼情況下可采用磚做女兒牆?有何構造要求?      《非結構構件抗震設計規範》JGJ 339-2015第4.4.2條,女兒牆高度超過0.5m時、人流出入口、通道處或9度時,出屋面砌體女兒牆應設置構造柱與主體結構錨固,構造柱間距宜取2.0m~2.5m;高層建築的女兒牆,不得采用砌體女兒牆。      22G614-1具體規定   1、砌體女兒牆頂部應采用...
2025-04-02
極限挑戰7季用什麼車(漢EV廣州
極限挑戰7季用什麼車(漢EV廣州
  漢EV創世版廣州-陽江往返極限挑戰   實測續航高達701.8km   無懼遠行,即刻出發!      ,
2025-04-02
有話說随遇而安(小議随遇而安)
有話說随遇而安(小議随遇而安)
  #情感點評大賞#   文/王民官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看起來,人生雖然存滿了荊棘與挫折,教訓與失敗,但拿這句話一對照,就瞬時感覺天空飄來五個字:那都不叫事。“是事兒也就煩...
2025-04-02
迪士尼收購福克斯不再制作電影(二十世紀福克斯)
迪士尼收購福克斯不再制作電影(二十世紀福克斯)
  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道美媒稱,迪士尼公司一名發言人說,該公司重新命名了2019年收購的二十世紀福克斯影業公司,去掉了“福克斯”,将其更名為“二十世紀影業公司”。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月17日報道,迪士尼還把二十世紀福克斯下屬的子公司、傳統上以出品低預算的藝術電影著稱的“福克斯探照燈電影公司”更名為“探照燈電影公司”。   報道稱,這一變化在兩...
2025-04-02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