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采用網絡公開素材,如涉侵權,請聯系删除)
這兩天南京兩名幼兒打鬧受傷引發兩個家庭混戰的視頻激起網絡熱議,這次事件反映出兒童教育、家長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諸多問題,尤其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硬傷”,今天我們就從四個方面和大家來進行解讀。
案例掃描:兩名南京5歲幼兒園孩子因為打鬧導緻一名孩子受傷,受傷孩子A家長全家三人上門找孩子B家人讨說法,B的家長都不在家,A孩子爸爸情急下掌掴B并打翻在地,B爺爺見狀上去理論,并拿起地上的藍色塑料闆凳向A孩子媽媽打去,A爸爸惱怒與B爺爺推搡,B爺爺不甘示弱再次掄起木凳子朝A 爸爸砸去,A爸爸直接把B爺爺推翻在地導緻腿部骨折,B也軟組織挫傷, 事後雙方家庭各執一詞,A說B爺爺護短,B媽媽說A爸爸太暴力,正應驗了中國的那句老話“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巴掌必幹仗”。
兒童間的問題家長不應卷入其中。這次事件之所以引發網友們聲讨,首先是兒童之間的打鬧家長可以批評、教育,但成人不能參戰。首先成人打孩子“勝之不武”,其次孩子之間打鬧難免磕磕碰碰,學校的老師要及時制止,批評好教育,同時雙方家長也應分别教育好自家的孩子,找出自己的問題,誠懇地向受傷小朋友道歉,據B媽媽說他們已經第一時間登門道歉了,當晚B奶奶又買了牛奶準備再次登門道歉,沒想到竟發生這樣的事情。孩子們在相處中學會成長、懂得謙讓、敢于承認錯誤,懂得玩鬧邊界,這些也是家長和幼兒園應該教會孩子的。
家長的言行是孩子的人生教材。都說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原件如果有傷痕,複印件就一定會不完美。教育孩子不是靠辱罵和武力,而是靠講清道理和感同身受,掌握邊界,學會責任,家長愛動手打人,孩子就容易打架,家長愛罵人孩子就會辱罵同學,因此《三字經》中才會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那些經常受家長家庭暴力的孩子也很容易在校園霸淩他人,小時候容易挨打的孩子長大後也很容易對家庭成員施以暴力(比如打妻子或孩子),因為孩子們從小看到的畫面會讓他們錯以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以惡制惡”,不懂得協商、包容、謙讓和擔責,我記得小時候老人們常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
社會的戾氣同樣會在家中蔓延。我們發現現實中不少人身上的戾氣很重,互聯網上的網絡暴力不斷,這其實都與人的成長經曆和家庭環境有關,尤其與他們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人與社會原本就不可分割,社會是個大染缸,能出淤泥而不染實屬不易,而一點墨又會弄髒清水,社會的戾氣會讓人帶回家中,同時在家暴力的人又會把戾氣抛灑向社會,影響社會風氣,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
警惕危機事件帶來的心理創傷。事件發生時三個孩子全程在場,B兩歲的妹妹全程目睹突發暴力打鬥,大受驚吓,事後兩個孩子不讓任何人開房門,哭了一晚,本次惡性事件必将給三個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影響:B的心理陰影不會小,A可能會産生強烈的内疚心理,B的小妹妹可能受到過度驚吓。通常在危機事件發生時,一定要盡快進行心理危機幹預,避免産生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創傷的發生時突然的,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或無助感,現實中不僅戰争、疫情、洪水、地震、空難會帶來心理創傷,情感虐待、忽視冷漠、軀體虐待或暴力等,都會帶來心理創傷,兒童受到突發心理創傷後甚至會睡眠紊亂、夢中驚厥、經常哭泣、甚至影響記憶力等,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幹預,可能誰産生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通常(心理的)創傷不會自然愈合,常會留下後遺症,嚴重的會影響孩子們的生活與學習。
原本是孩子們之間的打鬧小事,在成人的參與下演變成家庭混戰,實在不應該,凸顯了很多家長的家庭教育的“硬傷”,也會影響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希望家長或家族的長輩們一定要管理好自身的言行,教育孩子們禮貌謙讓、養成不罵人、不打人的好習慣,樹立良好的家風家教,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長大後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良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