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物流行業再迎政策利好。
近日,國家發改委、财政部、銀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推廣疫情防控保險助力做好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推廣疫情防控保險的工作要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疫情防控保險給予政策支持,并優先組織物流等特困行業企業投保。
今年以來,公路運輸從業者的風險保障問題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視。此前,保險業相關部門、協會已多次向行業喊話,為公路物流保通保暢提供支持和服務。今年4月,銀保監會發文指出,鼓勵保險公司針對貨車司機等特殊崗位工作人群,開發意外傷害保險等産品;積極發展貨物運輸保險、道路貨物運輸承運人責任保險等财險産品,為物流業提供風險保障。
對此,車險行業資深專家田志豪認為,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發布,為公路物流保通保暢提供了極大支持,也為豐富保險産品供給、推動保險模式創新給予了全方面的助力。
不過,對于保險行業而言,加強公路物流保通保暢并非是“短期任務”,更應着眼于運輸經營的全生命周期,解決各個環節的痛點問題,這樣才能推動公路物流保險市場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多家險企助力化解保供風險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不僅給經濟和社會運行帶來巨大沖擊,公路物流市場也受到了極大影響。其中,貨車司機作為公路運輸的主力軍,因工作強度大、危險性高,以及自身對風險抵禦的能力較弱,是貨運物流類保險的主要承保标的之一。
太平财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期間,貨車司機因工作流動性強、接觸人多,營運過程中會面臨較大的疫情感染風險。與此同時,受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影響,貨車司機頻繁“被困高速”、“被賦黃碼”,導緻其時常遭遇隔離誤工和運單超時違約的情況,加之職業病、交通意外等固有的職業風險,加強運輸從業者在疫情期間的保險保障十分必要。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既有駕意險的基礎上,保險公司根據疫情情況和貨車司機的職業特點,推出更為靈活的投保方式。如針對運輸從業者工作時間不固定的實際情況,制定了按日投保的服務方案;為解決貨車司機生存痛點,升級推出了專屬的普惠醫療保障計劃。另外,不少保險公司還擴寬了産品保險責任,推出貨車駕乘意外險“輕卡無憂”等險種。
除個體司機之外,在疫情影響下,物流企業的經營壓力也不斷加劇,尤其是中小物流企業面臨着經營虧損、資金短缺的困境。為助力物流企業纾困解難,保險企業相繼推出責任保險、營業中斷險以及複工複産保險等創新險種。同時,通過延長保費繳納限期,或提供保險融資增信支持,為物流企業引來金融“活水”。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在監管部門喊話金融機構支持公路物流行業後,保險業正通過加大産品供給、優化升級保險服務,來解除貨車司機和物流企業的後顧之憂。對此,業内人士表示,保險業多措并舉支持公路物流保通保暢,是保障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穩定,促進經濟良性發展的必要之舉。
公路物流保險市場“供需兩弱”
“公路物流運距長、中間環節多、涉及面廣,加之時間性很強,因此面對的情況更加複雜多變。想要進一步降低運輸風險、保障行業有序發展,保險業的作用不可或缺。”中國财産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仁江表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公路物流保險在險種布局、覆蓋面和保障等方面,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體系,但相較于财産保險行業的快速發展,公路物流保險在供需結構、滲透率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據了解,在物流保險的供給端,不少保險機構将公路物流保險視為“燙手山芋”,推出的相關保險産品和服務尚“浮于表面”,部分産品的條款設計看似合理,但主要描述的卻是不承保事項和免賠責任,完全無法滿足當前公路物流行業的新需求。比如,對于運輸從業者诟病的油、貨、後處理系統以及電池被盜等問題,目前保險公司尚未推出針對性的保障服務。
對此,有貨車司機表示,在公路物流産業高速發展的同時,與之配套的險種也需與時俱進。未來,保險公司應針對商用車後處理系統、動力電池等高價值的部件,增設新險種。
如今,運輸市場相關保險産品雖日漸增多,但整體保障程度依然很低,導緻運輸從業者投保積極性大受影響。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2021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在保險保障方面,僅有22.5%的貨車司機投保了交通意外險,7.7%的貨車司機投保了醫療保險,而工傷險、失業險的投保人數則更少,甚至還有20%的貨車司機沒有投保或繳納保險費用。
“除了不願投,更多的是無處投。”保險業内部人士告訴記者,由于營運車輛賠付率高、賠款金額大,保險價格難以覆蓋成本,所以貨車保險被視為會導緻保險公司虧損的“垃圾業務”。長期以來,營運貨車一直被保險公司邊緣化,在車險綜改後,貨車投保難的問題日益加劇,尤其是自卸車、攪拌車等出險率比較高的車型,可謂是一“險”難求。
據多位貨車司機反映,車輛商業險的投保問題十分突出。保險公司雖不會直接拒保,但會以各種理由故意刁難,比如無法确認提交保單,系統升級無法購買,或者公司相關業務額度有限等。另外,坐地起價等限制承保的措施,也讓很多車主不得不知難而退。
“2021年,我國貨車保有量超3200萬輛,其中有900多萬輛貨車沒有商業保險,隻能冒着風險‘裸奔’上路,導緻公共交通運輸安全隐患持續增加。”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商用車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鐘渭平說道。
打破數據壁壘 多方聯手建立分攤機制
從商業利益角度出發,保險公司拒保貨車商業險符合商業邏輯,但營運車輛的運輸安全問題不容忽視,不僅關系到人身安全,更關系着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那麼,未來保險企業該如何更好地為公路物流行業保駕護航?
對此,有業内人士指出,公路物流涉及場景衆多,對應的物流數據更是十分複雜,而且在各個金融業态間割裂形成若幹盲區。保險公司本可大有作為,但由于無法取得核心物流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打造定制化、創新型物流保險産品的能力。因此,未來需要保險公司與公路物流承運方加強合作,深度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對貨物、車輛、運輸全過程進行精準識别和動态監控,通過實現數據共享,來調整和制定針對性保險産品,更好地滿足公路物流行業的風險保障需求。
“之所以保險公司談‘貨’色變,是因為營運車險業務的出險率和賠付率高。因此,解決好車主投保訴求與保險公司盈利之間的矛盾至關重要。”鐘渭平指出,對于運營車險業務,保險公司應考慮如何實現風險與定價之間的平衡。一方面,保險公司可建立風險識别數據平台,實現對車輛風險和質量情況的準确識别。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可以從“人、車、環境、管理”等方面細化車輛風險的定價系統,比如根據不同車輛、不同應用場景、不同風險進行精準定價,甚至是實現“一車一價”。
鐘渭平進一步指出,參考國際經驗,政府與監管部門應聯手設立分攤機制,與保險公司共擔風險,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商業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但長期來看,貨車保險市場想要持續健康發展,還需營運貨車産業鍊上的各方共同出力,構建良好的行業生态。
此外,張仁江認為,随着新産品和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公路物流保險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保險業需要進行前瞻性布局。他表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貨車實現了快速發展,純電動技術和車型日趨成熟,氫燃料等新技術也取得了階段性突破。鑒于新能源貨車的發展前景和其風險特殊性,保險企業應加強數據積累和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究,推出專屬保險産品,為新能源時代的貨運物流做好保障支持。”
文:李亞楠 編輯:孫偉川 版式:劉曉烨
給小編加個雞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