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國際菲爾茲獎(數學界諾貝爾獎)的丘成桐、香港首富李嘉誠,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馬萬祺、霍英東,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铧,澳門傳奇人物何鴻燊……你可知道這些學術精英、社會名流、商界奇才都是廣州的榮譽市民?
全球華僑華人有近6000萬人,原籍廣東的有3000多萬人,原籍廣州的有三四百萬人。
作為全國首個開展榮譽市民授榮工作并且是最早一個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對“授榮”活動予以規範的城市,廣州自1986年以來共對15批437人授予了廣州市榮譽市民稱号。廣州榮譽市民遍布全球,據廣州市官方不完全統計,30多年來,他們對廣州市投資總額達1300多億元人民币,捐贈款物折合20多億元人民币。
今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複廣州的最新城市定位———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未來,廣州将強化與香港、澳門的深度合作,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将建成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
富有開拓性的授榮工作成為維系廣州市與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華人及世界各國朋友間的紐帶,增強了廣州在海外的凝聚力、親和力和号召力。榮譽市民成為廣州強大的“朋友圈”,僑脈也成為廣州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開創先河
廣州授予“雞博士”榮譽稱号
在廣州漫長的曆史進程中,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可謂輝煌的黃金時代。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區,挺立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前沿,沿着改革、開放的探索之路披荊斬棘,風雨兼程,突飛猛進,生機勃勃,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城市之一。
“務實兼容珠江水,敢為人先帶頭羊”。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祖國的南大門。開誠相見,團結共進,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共同建設四個現代化是順應這一曆史潮流的大政方針。
“1977年,時任美國洛杉矶雞城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許志儉回到祖國時,看到的是物資短缺,人民生活非常困難,各種物品都要憑票購買。這位‘雞博士’當即決定幫助中國發展現代化養雞業。他和香港兩位好友劉浩青、鄧焜先生一起,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現代化養雞場———廣州市機械化養雞場,他也因此而成為新時期海外來華投資的第一人。”廣州市僑辦主任馮廣俊介紹,1979年許志儉被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号,成為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如同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南粵大地催生了諸多新生事物一樣,授榮活動作為一項創舉,它經過探索、實踐、完善和規範之後,成為了廣州市表彰對廣州有突出貢獻的海外人士的重要品牌活動。
“廣州市還是全國最早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對‘授榮’活動予以規範的城市,”馮廣俊稱,“授榮”工作經曆了從規範性文件上升到地方性政府規章、再上升到地方性法規的過程。
1984年10月,廣州市政府制定了《廣州市華僑港澳同胞投資優惠暫行辦法》,初步确定了授予榮譽市民稱号的對象和程序。
1986年6月14日,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通過了“關于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号的程序”,制定了授予榮譽市民稱号的法定程序和具體條件。其後,廣州市政府頒布印發了數個關于授榮的規範性文件。
2010年3月1日,《廣州市榮譽市民稱号授予條例》(以下簡稱《授榮條例》)開始施行。《授榮條例》對“授榮”活動的分工、受理、審核、公示等程序,市人大常委會的審議,證章證書的制作,授榮儀式,經費保障和榮譽市民稱号撤銷等事項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并對原有制度設計有新的突破:一是擴大了榮譽市民推舉方式,增加了自薦方式;二是首次創設了榮譽市民公示程序;三是“授榮”活動由過去的每兩年舉行1次改為每三年舉行1次。2010年10月,市政府制定下發了《廣州市榮譽市民稱号授予條例實施細則》(穗府辦〔2010〕81号),對授榮條件及禮遇等事項作出進一步細 化 的規定。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 ,廣州市授榮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軌道。
那些“第一”
400餘榮譽市民投資逾千億
事實上,“雞博士”許志儉雖是廣州市榮譽市民第一人,但1979年并未舉行授榮儀式。廣州市真正開展集體授榮工作是從1986年開始的。從1986年起算,至今30載,共有15批437位友好人士獲得“廣州市榮譽市民”稱号。據不完全統計,已經去世的有74人,取消稱号3人。
“建造全國第一個機械化養雞場的許志儉,從國外引進全國第一條電冰箱生産線的陳德薰,創辦全國第一家現代化奶牛場和乳品廠的紀愛華和張紫珊,第一個擔任管理中國高級酒店的蔔格等等……”據廣州市僑辦副主任莫景洪回憶,的士“招手即停”服務、白天鵝賓館落戶等,可以說都是榮譽市民引進的。
據廣州市僑辦不完全統計,曆年來榮譽市民對廣州的投資總額達1300多億元人民币,捐贈款物折合20多億元人民币。“他們不僅僅是廣州的投資者,還是廣州的宣傳者。”馮廣俊稱,擴大和團結榮譽市民群體對提升廣州城市形象,擴大廣州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助推廣州引智、引資、引技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
豐富的僑務資源被視為廣州圍繞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總目标,推進“三中心一體系”和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建設,打造“三大國際樞紐”的重要戰略資源。
馮廣俊透露,今後将建立榮譽市民聯席會議機制,構建職能部門與榮譽市民之間的常态化聯系機制,邀請市領導、各相關職能部門和榮譽市民參加,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以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和榮譽市民企業生産經營中的問題為主要議題,形成一個常态化的議事平台;此外,建立榮譽市民檔案庫,建立榮譽市民專屬網頁,将廣州重點推介項目、廣州優勢産業、各産業集聚基地或工業園區、投資指南、投資服務等信息在該網頁上展示,讓榮譽市民更直觀了解廣州。提供網絡在線咨詢服務或郵箱咨詢服務,随時聽取榮譽市民的意見和建議,又可為榮譽市民的投資提供政策指引,推動平台與廣州僑網、廣州商務委、廣州國際投資促進中心等官方網站進行鍊接,促進政務與商務的信息共享。
“僑務引智引資引技,要虛活兒實做。”馮廣俊稱,今後榮譽市民工作要從文化交流、慈善公益逐步向經濟、技術交流領域拓展,促進榮譽市民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促成境内外更多産業在配套生産、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業務合作。
群體變化
家族二代獲授榮 科研專家漸增加
據記者梳理,榮譽市民群體裡出現了祖孫三代、父子、母子、夫妻、兄弟都被“授榮”的現象,如香港合和實業的胡忠、胡應湘、胡文新祖孫三人,嶺南畫派代表人物趙少昂以及兒子趙之榦、趙之泰,香港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曾憲梓以及兒子曾智明、曾智雄,香港恒基兆業有限公司李兆基以及兒子李家傑,香港新世界集團鄭裕彤以及兒子鄭家純等都是榮譽市民。
觀察近三批榮譽市民,榮譽市民“第二代”比例上升。像第13批榮譽市民中有7人是榮譽市民“第二代”,占總人數近1/3,分别是呂耀東、何世铿、何世樑、李保常、蘇文耀、林建嶽、魯展雨等,其父輩均為廣州市榮譽市民。其中,何世铿和何世樑兩兄弟是廣州市第4批榮譽市民何耀光先生的兒子,其胞兄何世柱是廣州市第8批榮譽市民。
分析15批榮譽市民,獲得榮譽市民稱号的原因主要是捐贈與投資行為,分别占比49.9%和31.2%。然而,記者統計發現,捐贈行為從第6批到第10批,平均占比59.5%,第11批到第15批平均占比29.9%,出現了下降趨勢。
與此同時,專家占比從第14批開始有顯著提高。在第14批以前,隻有第一批2位專家占授榮總數5人的40%,此外,連續數屆,專家占當年授榮總人數比例均不超過8%。
而第14批當選的23位廣州市榮譽市民,屬投資類的2人,納稅類的4人,捐贈類的3人,專家類的7人,高級管理人員類的6人,友好交流類的1人。專家占比超過30%。著名華裔數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得主、廣州市海外交流協會名譽會長丘成桐就在其中。
第15批15名榮譽市民中,來自香港4人,澳門2人,台灣1人,外籍華人2人,外國人6人。其中,投資類2人,納稅類1人,捐贈類2人,專家類6人,友好交流類4人。本批榮譽市民中的科研專家類占比較往屆明顯上升,占比達到40%,包括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先生,曾任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主席的蘇尼·斯文貝格先生,現任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拉斯·奧爾夫·彼昂。人選中的4名友好交流類人士為廣州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發展國際友好城市關系、提升廣州國際形象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近三批榮譽市民的結構特點可以看出,廣州市榮譽市民從往屆主要以實際投(引)資額、捐贈額和納稅額等硬指标為衡量标準,轉變為更加注重從引進科技、教育、醫療、管理領域的貢獻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以适應我市厚植創新的發展需要。”馮廣俊稱。
鍊接
什麼人能成為榮譽市民?
據了解,廣州榮譽市民不僅對廣州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還為廣州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動發展國際友好城市關系、提升廣州國際形象獻言獻策。“榮譽市民”稱号并非終身制,而是有相應的退出機制。截至目前,共有3人被取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号。
廣州市榮譽市民授予工作1979年開始,授榮儀式從1986年開始,曾兩年舉行一次,目前改為三年舉行一次。
榮譽市民享受哪些禮遇?
1應邀列席市人代會、市政協會議。
2應邀參加廣州舉行的重大活動、享受貴賓禮遇
3應邀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專題調研、決策咨詢等活動
4進出廣州有關客運口岸時,由有關部門協調查驗單位提供專門通道或者通關便利
5獲贈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