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新版《凄涼遼宮月》,許傑飾遼道宗,鄧華蔚飾蕭觀音(蕭後) 官方圖
已經30多年沒有在舞台上完整呈現的越劇《凄涼遼宮月》本周五(20日)将在太倉大劇院進行内部試演。此次的新版《凄涼遼宮月》保持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版本的呂派唱腔和男女合演特色,但在文本上進行了不少調整,唱腔舞美也有不少新的嘗試。導演郭宇表示:“戲曲作為劇場藝術,必須是活在當下的藝術。因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會以現代的視角、當代觀衆的思維,來呈現我們這部作品。”
《凄涼遼宮月》講述的是遼道宗與皇後蕭氏以及樂工趙惟一的一段故事。遼道宗連年征戰,蕭氏為勸谏丈夫向樂工學彈《離亂苦》抒發出君王應體恤民情之意。不料道宗中了奸佞耶律乙辛的陰謀,疑蕭後與趙私通,将蕭後與趙惟一處死。1946年雪聲劇團首次将該劇搬上舞台,由袁雪芬、範瑞娟、張桂鳳主演,但1949年之後袁雪芬就沒有再演出過這部戲。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越劇院重新編演該劇,推出了由呂瑞英、史濟華、張國華等擔綱的男女合演版,并在赴香港演出時調整部分演員改成了女子越劇版。
圖說:八十年代版《凄涼遼宮月》,呂瑞英飾肖後、史濟華飾趙唯一 網絡圖
而此次亮相的新版以八十年代的呂派版本為基礎,由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呂瑞英擔任藝術顧問,并保持了男女合演的特色。導演郭宇認為,《凄涼遼宮月》是一部非常具有戲劇張力的作品,展現出了人性的複雜性,而且很契合男女合演越劇的氣場。據介紹,改編編劇黃嬿對每一場戲都進行了重新編寫,加強蕭觀音和遼道宗二人之間的情感線,強化戲劇沖突、增加情感張力。呂派花旦鄧華蔚扮演的蕭觀音形象也與原版相比更為立體,而由著名演員許傑扮演的道宗也從原版中的“男二”變為了“男一号”。
文本之外,唱腔、音樂與舞台也頗多新的嘗試。一方面原版中呂派的經典唱段會得以保留;另一方面之前兩個版本中由老生應工的道宗此次由陸派小生許傑扮演,在唱腔方面則在老生的基礎上又加入花臉的唱法,來塑造道宗既有霸氣又有柔情的音樂形象。而原版中唱範派的樂工趙惟一這次改用尹派,與角色身份頗為契合。據介紹,劇中幾個人物的唱腔對性都比較強,唱腔設計陳鈞認為這也是越劇男女合演的一大特點和優勢,是女子越劇難以達到的。而音樂部分則會體現遼邦宮廷的感覺,不過在展示異域風情的同時,也會兼顧越劇的特色。(新民晚報記者 王劍虹)
圖說:八十年代版《凄涼遼宮月》,呂瑞英飾肖後、張國華飾道宗 網絡圖
【馬上評】傳承不必拘于一格
這兩年戲曲的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執着于貼上原汁原味标簽的倒是在減少,竊以為這是一件好事情。
戲曲“原汁原味”的傳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僞命題。每個演員的先天條件、後天修養各不相同,要真正“原汁原味”地拷貝不走樣,其實是不太可能的,同時也沒有必要。
若抱着欣賞“文物”的态度想要了解戲曲在數十年前原貌的,大可去看前輩們的影像資料,雖然因為技術的原因還原度差點,但那個才是正真的原汁原味。如果沒有影像資料的,那麼由今人演出的所謂“原汁原味”恐怕也就沒那麼靠譜了。
而對于大部分當下的觀衆而言,“原汁原味”隻是個說法而已。時代不同了,觀衆的審美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完全的“原汁原味”恐怕對于大部分觀衆而言有些欣賞無能了。首先是劇情故事很多與現在觀衆的三觀有距離,其次是老戲的結構大抵比較松散,散場子比較多——這也是現在很多戲隻留下經典折子戲還在舞台上演出的重要原因。
當然,說這些并不是要否認傳承,相反,傳承對于戲曲來說一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但怎麼傳承,有多種方式。像紀念俞振飛的演唱會那樣是傳承,像《凄涼遼宮月》這樣的也是傳承,正在進行的越劇《紅樓夢》巡演是傳承,這兩年上昆在演出市場火爆的“臨川四夢”、全本《長生殿》亦是傳承。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種模式。(王劍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