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說:“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道經第三十四章》
老子認為,道生養萬物,卻不居功自傲,不自持有功,不自以為大,而正是因為道不認為自己偉大,才真正成就了道的偉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道經第三十四章》
大道廣博,沒有邊際,左右上下無處不在。萬物都依靠道來發展,道從不推辭。道養育了萬物,卻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人,一直無欲無求,可以稱為“小”。萬物歸附于道,而道不認為自己是主宰,可以稱為“大”。正因為道始終不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能成就道的偉大。
道的特點
在《道德經》裡,老子所說的道,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老子認為,道沒有自己的欲望,無欲無求。因為道并不需要追求名聲,所以在人的眼裡,時常顯得微不足道。道不自認為偉大,才能成就道的偉大。
謙虛的好處
在《易經》的六十四卦裡,有一卦叫地山謙。
謙亨,君子有終。
這個卦是告訴我們,做人要謙虛:亨通,君子正是因為能夠保持謙虛才能有好的結果。
什麼是五福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有一個五福的概念。
我們常常在春節的對聯上看到五福臨門。
這五福其實來自《尚書》: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五福:"長壽","富貴","康甯","好德","善終"。
壽:"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壽數綿長;
富:"富貴"是錢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甯:"康甯"是身體健康而且内心安甯;
攸好德:"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順應自然;
考終命:"善終"是安詳離世而且飾終以禮。
禍與福怎麼來的?
在《太上感應篇》裡,提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随形"。
無論是禍還是福,都是自己感召來的果報。行善有善報,作惡有惡報,就像影子一樣跟在人的身邊。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一個偈子:“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随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太上感應篇》
如果能想通這一點,才能開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心存敬畏的好處
有一句古話,叫“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提醒我們,要時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就像神明在面前一樣。
有時候産生了不好的念頭,有邪念,有傷害其他人的念頭,因為人家有意或者無意冒犯了我們,就想打擊報複,甚至要人性命。
有怨天尤人的念頭,覺得遇到的不幸都是老天不公平,都是其他人落井下石,都是沒有人幫助自己,或者别人幫助了自己,不僅不感激,反而心生怨恨,覺得幫助得還不夠多。
有羨慕的心理,覺得别人有什麼好事,如果我是那個人就好了。
有嫉妒的心理,覺得憑什麼所有好事都落在你的頭上,為什麼我就沒有這些,憑什麼你考試考得比我好,憑什麼你能得到我沒有的。
如果真知道了,所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自己種的善因,所以得到善的果報,自己種的惡因,得到惡的果報。
那麼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心就會平靜很多。
從因果的角度來看,這世界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公平的。
一個人懂得心存敬畏,知道我做錯了事情,是會有不好的後果需要承擔的,就會願意去改正自己的過錯,去掉自己的壞毛病,從而真正做到“消災免難”。
怎樣轉禍為福?改變命運?
《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合乎道的事情我們要積極去做,而違背道的事情我們要避免去做。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這樣做,則"天道佑之,福祿随之,衆邪避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
做事符合天道,那麼就能得到天道的庇佑,一個人的福祿都将增長,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會消散,有神靈護衛,想做的善事必然能夠成就,成為神仙也可以希冀。
關羽,是東漢末年的蜀國名将,他被尊稱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這就是他生前所做之事,符合天道,死後仍然活着大家的心中,被尊為神明。
隻要真心改惡從善,切身去做,則将轉禍為福。
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強調一個人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要主動去改變自己,通過改變自己的心念、語言、行為,從而避免災禍,增長福報,命運才能發生改變。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人生的規劃師,每一次選擇,都會自己承受相應的結果。
想要好的結果發生,就需要先種下善因,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