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愛在黎明破曉前》在美國上映。
觀衆興奮地發現,一部僅僅由大量對白組成的電影,竟然有這樣的魅力。它将愛戀之初的每個側面淋漓盡緻地展現在觀衆眼前。
之後9年,《愛在日落黃昏時》如期而至。等到2013年《愛在午夜降臨時》上映,這部演員、導演和電影一同成長的佳作,已經陪伴觀衆走過18年。
影迷親切地稱之為“愛在三部曲”,它們也一直榮登豆瓣top 250中,是值得反複回味的好電影。
三部電影并不相互獨立,而是一種延續和深入,從一見鐘情到婚姻家庭,從熱烈激情到一地雞毛。
它們記錄下一段完整愛情的經過,由此也探索到相愛過程的兩端。
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用最真誠的手筆,探讨了現代愛情的本質,以及愛情本應有的模樣。
1
愛情還能投入嗎
火車上,一對說德語的夫妻激烈地争吵,女主換了座位,一對男女由此相遇。
《愛在黎明破曉前》劇照
他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漫無目的又情意相投。
在“我想和你接着聊下去”的慫恿下,女主跟随男主在維也納下車,開始一段未知而美好的奇遇。
這是他們生命裡最漫長的一天,談愛情、談世界,永遠摸不到話題的底和邊。同時,他們又覺得時間太短,因而愈發珍惜每一個瞬間。
他們自然地挽手,熱烈地擁吻,坦誠地表達渴望。他們趕在天亮之前,做完了現代人幾乎不可能做的事——毫無保留地相信,不計輸赢地付出,真誠和坦率地呈現。
《愛在黎明破曉前》劇照
在漸漸發動的火車前,他們承諾和親吻,在沒有聯絡方式的情況下,口頭約定六個月後就地重逢。
觀衆也像乘坐了電影中女主的火車,向未知和不确定駛去。
第一部就在這樣的結尾中戛然而止,誰也不知道半年後将會發生什麼。
《愛在黎明破曉前》劇照
與電影遙相呼應的是導演的親身經曆。
1989年,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遇見了一個女孩,他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從午夜聊到淩晨六點,他們度過了難忘而美好的一夜。
但現實卻比電影殘酷,在第一部上映前,現實中的女主角就因車禍離世。
這似乎是以格外殘忍的方式訴說愛情的意義:短暫的一瞬将成為生命的永恒,要珍惜每一次邂逅和相遇。
導演也秉承了電影浪漫的特性,相繼創作了《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前》,來懷念那美麗且再也回不去的一夜。
2
愛情還有真誠嗎
9年後,男女主人公在書店重逢。
此時,他們已不再年輕,男主成為了作家,女主也實現了當初的理想,投身于一家環保組織。
《愛在日落黃昏時》劇照
作為上一部的承接,《愛在日落黃昏時》通過女主之口,得到了上一部開放式結局的答案:男主如期赴約,而女主因為參加外婆的葬禮沒能赴約。
這是一個看上去有些遺憾的答案。但愛情的奇妙在于,9年的時間并沒讓感情縮水,反而成為彼此揮之不去的念想和牽挂。
但9年之間的芥蒂也肉眼可見:男主有了家庭和孩子,女主也有穩定交往的男朋友。
他們已不再擁有彼此,9年的時間也足以平息當初所有的沖動和激情。
船上,男主無法控制地問她,為什麼那天你沒能出現在維也納?
其實他想問的并不是這個。他隻是想說:如果你去了,也許我們現在就在一起生活。
《愛在日落黃昏時》劇照
男女主的感情生活都不如意,一方經曆了婚姻的不快,卻無可奈何;一方在戀愛經曆中頻頻受傷。但他們對感情仍有真誠的幻想,仍沒有忘記9年前那一夜的心靈共振。
前往女主家的出租車上,男主坦然地傾訴了9年來的思念和痛苦。
女主心疼地望向他,忍不住擡起手想要撫摸他的頭發,但她又像意識到什麼似的,快速地縮回手,眼睛望向窗外。
這個鏡頭仿佛神來之筆,寫下了女主克制外表下内心的波濤洶湧。
《愛在日落黃昏時》劇照
記憶徹底被掀開,空氣凝固,而他們曾經的愛情和欲望又重新流動了起來。
你還相信愛情嗎?
或者說,當愛情變複雜了,當它不再隻有簡單的“你”和“我”,當它甚至裹上“婚外情”的外殼,你還相信它是真誠的嗎?
電影沒有答案,它又在留白中結束,但觀衆不願意相信他們将要分開。
3
愛情還會永恒嗎
9年後的《愛在午夜降臨時》則對愛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影片開頭揭示了男主的選擇:男主最終留在女主身邊,他離了婚,和女主有了一對雙胞胎女兒。
《愛在午夜降臨時》劇照
這對浪漫的年輕人走到婚姻後,和其他伴侶别無兩樣,他們一樣逃不過争吵、猜忌、翻舊賬,甚至互相诋毀和攻擊。
因一件小事争吵後,女主徹底爆發,她殘忍地抛下“我不再愛你”後,摔門而去。
直到男主找到她,和她又玩起了隻有他們兩個人才懂的遊戲,女主才漸漸平息怒火。
《愛在午夜降臨時》劇照
在第三部中,導演沒有刻意美化愛情和婚姻,而是全然展現了愛情的實質——有快樂也有龃龉,有無奈也有共鳴,曾經的優點後來卻讓對方無法接受,浪漫的愛情也開始變得瞻前顧後。
愛情還會永恒嗎?婚姻能夠長久嗎?
或許,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再激烈的愛,在面對真實的世界時也會讓人懷疑。
激情注定很短暫,那些說不完的話、做不完的事,也隻會停留在戀愛早期,真實的愛情則将一直伴随理性和感性的互換。
但如果隻是因為愛情不會永恒,就抱着“感情不能太認真”、“再也不相信愛情”的觀念,或許才是對愛情最大的偏見。
普通人的生活裡,注定會面對選擇、面對取舍,而《愛在午夜降臨時》并沒有對現實避而不談,而是直面平乏的生活,對愛情的本質做了提純——
它仍是動人的,深刻的,清澈的,純粹的,隻要你還願意相信它,隻要你還願意花時間感受它。
《愛在午夜降臨時》劇照
今天的時代,所有人都對愛情感到緊張。
愛情裡出現愈來愈多的權衡和考量,人們開始研究愛情的成本,去盲估投入和回報是否成正比。大家談愛情的時候,卻再也看不見愛情。
而電影市場必然迎合的是觀衆的觀影心理。觀衆越來越難看到純摯的愛情電影,它們要不讓人昏昏欲睡,要不是在甜蜜的愛情中鋪下重重關卡:愛情被描述為一種高風險甚至是恐怖的事情。
這是一個自保和利己的時代,這是一個勤于看見自我付出的時代,這也是警惕“戀愛腦”、強調自我獨立的時代。
撕小三、懲渣男的題材屢見不鮮,“愛情無用論”成為新的旋律。
如果說“愛在三部曲”為什麼能夠成為影迷心裡的永恒,那一定不是因為其大量的長鏡頭或可以觸摸的對白,而隻是因為導演看見了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仍然需要愛,也太渴望真正的愛。
《愛在黎明破曉前》劇照
“愛在三部曲”描述了這樣一件事:有愛就很可貴,能夠被愛填充的生命,才叫圓滿。
人需要獨立,不必把愛情放在最高位,但也不該把它貶損為一份利己的合同,一場斤斤計較的遊戲。
愛情讓人着迷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足夠鮮活,就像《愛在黎明破曉前》的結尾那樣,當愛情缺席時,整座城市也不再生機勃勃,而當他們再次相遇,連大海也有了多重色彩。
歡迎投稿,影評、劇評、書評、綜藝觀察等均可,一經選用,稿費從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