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我們上次在《羽毛球》雜志發布的纏手膠之入門教程已經過去7年光景,當年的讀者也大多從小菜鳥變成老司機了,讓我們來把纏手膠的方法升級一下:從将就到講究,從随便到美感。
其實,要想纏好手膠,一定也要了解手膠。所以,今天我們首先和大家分享的是纏手膠到底是為了什麼?
首先,我們先弄清楚纏手膠的目的,最重要就是防滑、吸汗,緩沖、避震,其次是美觀、個性。
人要反求諸已,手膠也一樣。要手膠防滑,首先手膠自己不能松松垮垮,即應該固定好,于是纏的手法很重要。有些人怕手膠被拉壞,纏的時候一直不敢用力,導緻手膠纏出來的效果像套個麻袋上去一樣。但太用力了也不行,手膠會被扯得變形太厲害,從而影響手膠的壽命與手感。纏膠時,保持适宜的力度,最後要能讓手膠貼附在拍柄各個平面上。
人要找準方向,手膠也一樣。隻讨論在右手持拍的情況下,往順時針方向還是逆時針方向纏,是個重要問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一點。答案是,直視底蓋時,手膠的繞圈方向最好是逆時針,因為羽毛球拍擊球最大力的一瞬來自劇烈内旋那一下,順着這個發力的方向纏手膠,手膠才能“拉住你”,發揮出最佳的防滑與避震性能,不會越用越松。反過來,順時針方向纏的話,在發力的過程中,手膠沒有辦法“頂住你”,所以會越用越被手掌推松。其實,這與漢服是右襖還是左襖的講究是一樣道理。
這一點,很多人都是處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階段,但幸好不少人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也能做好。原因在于,首先要正确識别手膠的正面。這個并不難,因為手膠正面一般都會覆一層保護膜,或者打上品牌logo。另外,在正常情況下,你都會從尖頭一邊開始纏,用上那個為你事先切好的斜角,你自然而然會纏出這個逆時針的效果,最終形成正确的習慣。或者你從手膠的平頭開始纏,但是讓手膠的logo倒過來,也同樣正确。
在這裡之所以不厭其煩、祥林嫂般講這個簡單的“其然”背後的“所以然”,也是為了讓大家當上老司機,以後遇到複雜的手膠種類,或者手膠經常松開的複雜情況,就有一個最基本的指導思想:順發力緊,逆發力松,順應發力方向,就能纏出一個合理的效果。哪怕暫時做不到,也可以知道逆發力的纏法是個坑,能及早避免。
手膠的吸汗能力很重要,吸汗能力差的手膠,汗濕後,濕似鳗魚,滑若泥鳅,人未擊球拍欲飛,這是一種很糟糕的體驗。PU材料越高級,膠面越厚,吸汗的能力就越強。但是再強也并非海納百川,也有吸汗量的上限,于是真正大手汗的愛好者,幾乎隻剩下最後一個選擇——毛巾手膠,毛巾膠是目前來說唯一吸汗越多越防滑的手膠種類。
為什麼毛巾手膠在幹燥的情況下不防滑?因為正常情況下棉纖維會被精梳得較平滑,所以幹的時候沒什麼摩擦力。但棉纖維本身有較好的吸水能力,吸水後纖維膨脹,表面粗糙指數加大,從而防滑。
PU膠與毛巾膠的區别很像是我們做家務用的膠棉地拖與棉布地拖,遇水後,膠棉變濕滑,靠吸盤原理清潔,棉布變粗糙,靠摩擦力原理清潔。達到吸汗量的上限後,仍然可以使用防滑粉恢複手感.毛巾手膠幾乎可以在上面無限量灑,而PU手膠則沒辦法,在上面灑太多粉,吸完汗後會變成一層膩子,手感更差。
關于緩沖、避震,球拍需要手膠,就像我們走路需要穿鞋,手膠、鞋子就是我們手接觸球拍以及腳接觸地面的緩沖、避震物,否則堅硬的木柄和地面就會傷害到我們。
羽毛球拍講究擊球一瞬間的力量爆發,如果我們發力的手與硬梆梆的木柄之間沒有手膠這層緩沖物的話,擊球一瞬間的反作用力,很容易讓我們的手掌長繭甚至劃傷,震動也容易影響腕肘等關節的健康。當然,緩沖與避震也不是性能越足越好,因為羽毛球擊球還有出球速度與精度的要求,過大的緩沖與避震,會削弱這些手感的敏銳程度。所以,市場上的手膠大部分都處于正常厚度區間,超厚與超薄的銷量都比較一般。
值得一說的是,避震越好,手膠的厚度與重量也就越大,這會影響到球拍的整體性能。于是,打底膜作為一種新的器材種類出現了,它既可以提高避震,同時控制重量與厚度。
未完待續
在随後的兩期中,我們還将圍繞纏手膠的細節和具體做法進行推送,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