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銘近照
本科時,我就讀于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聖馬丁學院的圖書館就像一個藏滿珍寶的寶庫,在這裡可以找到任何想要翻閱的資料。
記得有一次,我在圖書館找到過一本出版時間很久的雜志,歲月的洗禮讓它的紙張陳舊,書中還夾雜着曾經的讀者留下的讀書感悟、筆記等,讓人對它格外珍惜。我猜測,這本書的年齡約有百歲。
在聖馬丁學院,學生常将閱讀感想留在書中,比如貼個便利貼。有趣的是,下一名借閱的同學看到這些感想,就和上一名閱讀者建立了連接。有時,幾名前後翻閱同一本書的學生甚至形成了一個“讨論組”,互相交流,碰撞出靈感,給更多讀者以啟發。
我是一名藝術生,看書的目的通常是為設計的作品找理論支撐,因此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将書中提到的方法拿到現實中實踐、驗證。在聖馬丁學院,我常選擇和自己項目相關的書籍閱讀,既有趣味,也讓我受益匪淺。比如,有一次我從書中看到了“治愈性景觀”的概念,很是好奇,于是去實地考察,走訪了一些現實中的治愈系花園,觀察它們是如何設計的。這讓我對紙上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文字定義有了具體的感知。
本科畢業後,我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攻讀研究生。其間,我的閱讀體驗又有了新的變化。我選擇的專業偏向理論研究,因此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學生的線下閱讀轉到了線上,我每天最常訪問的是學校的線上圖書館。讀理論書是相對枯燥的一件事,為了跟上作者思路,我會在讀書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
我有一項作業是做閱讀筆記,導師要求學生将文章或書本的内容理解後,對閱讀筆記做出個性化的設計,比如通過畫圖表達讀後心得,用彩色色塊标出重點等,最後呈現的閱讀筆記色彩斑斓,生動有趣。有時,我看到其他同學設計的筆記,會被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折服,同時暗想我還可以從更多角度來發揮創造力。完成這樣的閱讀筆記,令我更加喜歡讀書,有時我還會把生活中的一些碎片下意識收集起來,這樣就可以結合我當時閱讀的書籍,放進閱讀筆記裡。通過這樣的創作,我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書籍作者的想法。
對于藝術生而言,在閱讀時,聯想到生活裡的大小事可以碰撞出新的創作靈感。找到适合自己的閱讀方式後,知識可以被更有效地吸收。我也明白,學習的過程是沒有止境的,我會繼續在閱讀的世界裡探索、發現并創造。
(作者張丹銘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視覺設計專業中國學生)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