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
更新时间:2024-11-10 12:34:57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人間要好文賈誼散文漫談)1

人間要好文 賈誼散文漫談:《過秦論》

文\鐘百超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初期傑出政治家和文學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以《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而著稱;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而聞名。

可謂少年得志,前179年被漢文帝任命為博士,時二十一歲,不久又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由于輔助漢文帝出台了若幹政策和法令,以及遣送列侯離開京城到自己封地等措施,得罪了绛侯周勃等元老,而遭群臣忌恨。二十三歲時,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因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歉疚自責太過,憂傷抑郁而死,享年三十三歲。

賈誼首先是一個政治家,然後才是文學家,因而他的筆是為政治服務的。一個有家國情懷的政治家兼文學家,必定以天下蒼生為念。西漢自前202年建立,至漢文帝已有二十餘載。劉邦去世後,經曆了諸呂之亂,雖說業已平息,但依然危機四伏,諸如匈奴侵邊、制度疏闊、諸侯王割據等問題,時刻威脅着漢朝的穩定與發展。殷鑒不遠,如何避免重蹈秦朝之覆轍,就必須對秦王朝的成敗得失做出全面的分析和總結,從而為大漢政治改革提供借鑒,這一曆史使命便落到了賈誼身上。于是,《過秦論》等政論文應運而生。

應該站在怎樣的高度去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又應該抱着怎樣的态度去看待秦朝滅亡的曆史教訓,漢朝中央政權又應該汲取那些教訓從而避免重犯曆史錯誤,這些都是必須要理清的問題。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人間要好文賈誼散文漫談)2

一、秦國地理形勢之利弊

秦國“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為秦國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許是地理優勢,秦孝公便有了“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由于“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所以“自缪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但是作者指出,秦國之所以在諸侯中稱雄,不是“此豈世賢哉?”而是“其勢居然也。”

秦始皇繼位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将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經過秦始皇苦心經營,秦國固若金湯,更令敵人望而卻步。“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因此,當各國合力進攻秦國的時候,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這也不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而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所造成。

又當九國“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的時候,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镞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能夠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這顯然是地理上占優勢的結果。

盡管“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脩津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可是,如此堅固的防禦體系,在陳涉以及楚軍的進攻下,也失去了防禦功能。“陳涉率散亂之衆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難。”

這不禁讓人産生疑問,“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天下并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還是保持原來的樣子。可是為什麼同樣的一片土地,卻要山河易色呢?

作者着力描繪秦國的山川地理形勢,旨在說明,作為防禦體系,地理上的優勢隻是暫時的,也是相對的。一切客觀因素都隻能是外在的條件,但不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如果一個國家的執政者一味依賴地理優勢,那麼,這個地理優勢最終也會成為國家發展的最大障礙。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人間要好文賈誼散文漫談)3

二、秦國的治國策略

作者首先從秦孝公說起。秦孝公執政時,他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取得那些可喜的成就?在用人方面,“商君佐之”;在内政方面,“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在外交方面,“外連衡而鬥諸侯”,結果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去世後,惠文、武、昭襄三代賢君“蒙故業,因遺策”,因而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第一,不斷開疆擴土。“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第二,挫敗六國的合縱計策,取得壓倒性勝利。“于是從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到了秦始皇,更不甘落後,甚至超越了前輩。“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他不僅統一了中國,還征服了百越之地,使百越之君臣服,又鞏固了北方的邊防,使匈奴不敢再進犯。

作者以厚重的筆觸,抒寫秦國的輝煌曆史,無非是想說明一點,即使前人如何發憤圖強,勵精圖治,如果後人不能繼承和發揚前輩的遺志,不能從成功的管理經驗中提升自己的執政能力和水平,那麼,所有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人間要好文賈誼散文漫談)4

三、千古之恨的錯誤

一個強大的帝國,為何一夜之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這是曆史的偶然還是曆史的必然?後人應該從中吸取怎樣的教訓?

秦朝統一天下,是順應民心還是違背民意?作者指出,“秦滅周祀,并海内,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秦國一統天下是深得民心的,天下的士人順服地慕風向往。為什麼會這樣?其一,“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其二,“是以諸侯力政,強淩弱,衆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因此,“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可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卻犯了一系列緻命的錯誤。表現在,其一,“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二,“隳名城,殺豪傑”;其三,“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镝,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秦始皇為什麼犯了如此的錯誤?原因有,其一,“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其二,“不信功臣,不親士民”,表現在“秦使章邯将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衆,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其三,“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其四,“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秦始皇還有一個緻命傷,就是缺乏權變。“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奪取天下和治理天下有不同的方法,可是他不知道變通,用同樣的手段去管理國家,自然會導緻意想不到的結果。

另外,秦始皇是一個孤傲自大,剛愎自用的人。因此,“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禦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像他這樣的人卻擁有天下,滅亡也是必然的。但是,假如他能夠向前人的學習,順着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麼他的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

同樣,如果秦二世能夠吸取秦始皇的教訓,秦國也不會迅速走向滅亡。他究竟犯了什麼的錯誤?其一,沒有順應天下形勢和民心。“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其二,沒有任人唯賢,君臣不同心,沒有反思秦始皇的過錯。“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過”;其三,沒有采取有利于百姓的措施。“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裡”;其四,沒有采取以德治國的方針。“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非但沒有改弦易張,反而變本加厲,倒行逆施。“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其一,“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其二,“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其三,“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其結果是“然後奸僞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衆,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衆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接下來的後果更是不堪設想,“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救人民于危難之中。

但是,如果後人能夠吸取前人的教訓,也許就不會出現重大失誤。秦國的情況恰恰是“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秦始皇的問題是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的問題是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緻加重了禍患。到了子嬰,問題更加嚴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因此,“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

更可怕的是,禁止言論,大臣不敢提出自己的建議,否則性命難保。“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其後果是,其一,“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天下之士隻能側着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那麼,即使有好的建議,都無法去表達。一個執政者閉塞言路,注定是要失敗的。其二,“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作為三代執政者,如果迷失了方向,而忠臣不敢進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那麼,天下一旦大亂,自己卻蒙在鼓裡,真是可悲之至。

一個國家的決策者犯了如此多的錯誤,而且一錯再錯,最終釀成大錯,即使沒有外力,也會自我坍塌。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人間要好文賈誼散文漫談)5

四、王侯将相甯有種

面對秦朝的殘暴統治,百姓中自然會有人不怕死,敢于抗争,而第一個敢于站出來的就是陳涉。陳涉有何能耐,敢于挑戰強權?

論出身,他是一個“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論才能,他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論财富,沒有“陶朱、猗頓之富”;論地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論武器,隻有“鋤櫌棘矜,非铦于鈎戟長铩也”;論優勢,“谪戍之衆,非抗于九國之師也”;論行軍用兵的戰略,“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蹑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的小人物,“率疲弊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景從。”在他的旗幟感召下,“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一個小人物,敢于蔑視強權,敢于奮起反抗,這不是說明小人物有多麼偉大,而是折射出這樣一個道理,即使再強大的政權,隻要違背民意,注定是要被推翻的,這是不以統治者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五、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為什麼“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賈誼認為,這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别人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作者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因為不施行仁義之政,緻使攻和守的形勢發生根本性的逆轉。

從秦國失敗的教訓中,賈誼進一步總結先王的一系列重大治國方針。

其一,“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古代聖王之所以治國有方,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洞察事物開端與結局的變化,并知道國家生死存亡的根本。

其二,“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緻力于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休養生息。“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人民安居樂業就可以共同行仁義,而處于危難之中的人民則容易一起做壞事。

其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治理國家,就要廣開言路。如果溝通的渠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政。所以先王設置公卿、大夫和士,通過他們來制定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這樣,國家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讨叛亂,天下服從;國家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讨,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内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

而秦國的做法恰恰相反,“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因此,當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周王能夠順應天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明顯是由綱紀懸殊帶來的結果。

最後,賈誼意味深長地指出:“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他認為,一個執政者,既要吸取曆史經驗教訓,又要根據現實狀況施政,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洞察興衰規律,權衡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适時,這樣才能實現長治久安,國家穩定。

作為一個優秀的文學家和有傑出的政治家,賈誼希望通過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揭示國家興衰的規律,以此告誡當權者,切莫重犯曆史錯誤。《過秦論》論據充分,觀點鮮明,氣勢磅礴,感情真摯,充分體現了賈誼的憂國憂民之心,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以及政論家的辯才無礙。因而,無論是過去還是将來,《過秦論》将永遠成為執政者的一個警鐘。如果誰能聽從其忠告,就會為他敲響祝福的鐘聲。如果誰違背了其忠告,就會為他敲響滅亡的鐘聲。

比賈誼早一百多年的孟子其實早已提醒:“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假設秦始皇沒有焚書坑儒,又假如他能夠好好讀一讀孟子的書,也許秦國就不會滅亡。或許這就是宿命,他把孟子的書燒了,也一把火燒毀了自己所締造的秦帝國。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人間要好文賈誼散文漫談)6

《過秦論》原文

上篇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緻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衆。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轸、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膑、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镞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争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镝,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将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蹑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數百之衆,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赢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鈎戟長铩也;谪戍之衆,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緻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人間要好文賈誼散文漫談)7

中篇

秦滅周祀,并海内,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淩弱,衆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禦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顯美,功業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裡;發倉廪,散财币,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後奸僞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衆,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衆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人間要好文賈誼散文漫談)8

下篇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餘郡,脩津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衆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于鴻門,曾無藩籬之難。于是山東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衆,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缪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餘載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賈誼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範之作(人間要好文賈誼散文漫談)9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夢見骷顱是什麼意思
夢見骷顱是什麼意思
夢見骷顱是什麼意思?夢見骷顱頭,意味着自己的人際關系發生變化,和人相處會出現一些問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夢見骷顱是什麼意思?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夢見骷顱是什麼意思夢見骷顱頭,意味着自己的人際關系發生變化,和人相處會出現一些問題。夢見...
2024-11-10
雷蛇北海巨妖紅色定制
雷蛇北海巨妖紅色定制
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瓦,我們又見面啦。不知道大家對于聯名是怎麼看的呢?我自己其實買過不少聯名款的産品,至于原因嘛,主要有兩點:1、我購買的絕大部分聯名款都是生活、工作所必須的東西,比如手機、筆這些,哪怕沒有聯名款我也必然會購買;2...
2024-11-10
心肺複蘇怎麼做才能快速
心肺複蘇怎麼做才能快速
面對近年來自然災害的肆虐,工業交通事故的頻發,電擊、溺水、中毒病例的劇增,一個呼喚“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與安全多一份保險——讓救護知識走進千家萬戶”的聲音正從醫務界響徹全社會。學習一點有關家庭急救護理方面的知識,就有可能挽救家人的生命和減...
2024-11-10
防疫最美志願者事迹材料1000字
防疫最美志願者事迹材料1000字
心協是一個有大愛的集體和團隊,在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焯老師的帶領下,每個成員都非常優秀,都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都是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和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師、專業的助人者,是一群願意用自己的力量去關愛福利院兒童,用心靈感動心靈,用心靈溫暖心靈的愛心...
2024-11-10
消費回暖線下無理由退貨
消費回暖線下無理由退貨
消費回暖線下無理由退貨?□程漢鵬“不影響二次銷售,不是特殊品類商品,在新世界百貨可享受14天無理由退貨,消費者在店内購物更放心”日前,剛剛拿到東城區“線下無理由退貨示範店”牌匾的北京易喜新世界百貨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劉剛這樣說近日,北京市東城...
2024-11-10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