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公共藝術”“大地藝術”“藝術鄉建”,近兩年開始以令人矚目的姿态,很快得到各方各界的一緻認同,雨後春筍,一時炙手可熱。正在尋找鄉村振興、文旅融合新路徑的地方政府,對制度化的當代藝術生産感到失望的藝術家們,“越後妻有”這類的“日本故事”就像一個看得見的東方的未來,成為大家一拍即合的“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典範。
藝術家焦興濤
藝術能夠直接服務于社會的現實需求,精神之用終于有了形而下的肉身,這無論如何是令人欣慰和興奮的。不過,對于當代藝術自身面臨的處境來講,從藝術與真實生活的關系來看,事情似乎要複雜得多。藝術在變得越來越“用”的同時,其内在的美學的規定性也面臨着被消解的危險,藝術如何可能在不斷介入現實的過程中,保持對日常的超越,同時真正與所在現場建立真實而具體的聯系,而不僅僅流于态度。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種植根現場的創作方法,這是我們期待的。
焦興濤作品《13896152193》
關心現實,關心鄉村,但理應更加關心藝術。
在我看來,不同于國内衆多的“鄉村藝術”和“大地藝術”項目,酉陽的“鄉村藝術季”的衆多作品,在策劃理念和作品呈現中,體現出了一種面對具體的地點、時間、人物、事件的藝術實踐姿态。
曹晖作品《千秋雪》
“時間”——是一個具體的段落和限定,一件“活”着的作品一定是有生命、有段落的存在。“靜止”的藝術,是博物館裡面已經不再生長的各種物質文化遺産,供我們觀賞、回望和祭奠,或許永恒,但不屬于今天的活的創造物,今天的藝術無法離開與“此時此刻”相關的時間維度。沒有了時間,所有的“故事”都難以立足。時間就是“此時此刻”的叙事,也是“故事“的長度,它可以是李浏洋作品中那片雨雲,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時都有一團雲霧和一棵樹交融在一起,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大樹下會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也可以是幸鑫作品中從仿佛從另一個平行時空穿越而來的稻田火車;在曹晖的《千秋雪》中,白色大理石的積雪雕塑讓時間仿佛凍結在這片犬牙交錯的疊石中;在焦興濤的《13896152193》裡,時間意味着作品存在的期限,最終将在付之一炬的行為中完成藝術與日常的連接。“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這是酉陽的推介語,也是對于“時間”意義的當下表達。
幸鑫作品《火車》
“地點”——是和“時間”相聯系的“空間”,是生活的現場和形而下的物質的存在。沒有了“地點”的藝術是放在盧浮宮裡的“勝利女神”,是大英博物館的“拉美西斯”,是在動物園鐵籠裡一動不動的非洲獅,是植物園大棚裡沒有四季的鮮花。“地點”不是永久和固定的,“地點”是在時間的河流中的亂石,激蕩起“此時此刻”的水花,它規定了情感的具體形狀。沒有了地點,一切将成為“模式”。在張超的作品中,地點就是等待雨水浸潤的夯土牆;也是陳揚那顆無法移動的枯樹,被不鏽鋼的鏡像封閉在綠色的草地上;劉佳的《疊石露天劇場》直接用當地疊石打磨抛光,形成陣列的劇場“座位”,望山見水。有感于此時此地的材料和此時此地的樹,因此有了藝術家傅中望的作品,一片戴在樹上的直徑6米的竹編鬥笠,戴上鬥笠,就是戴上了家鄉。它們不是紀念碑,也不是建築,甚至不是雕塑,它們和這片起起伏伏的淺丘,嶙峋突兀的疊石,虬枝伸展的枯樹,共同聯結成為一個自然。
劉佳(女)《疊石露天劇場》
“人物”——沒有了具體的人,藝術就失掉了原因和對象。沒有了“人物”,就失去了直接而樸素的情感的溫度。人的參與是完成一件作品的必要前提,失去了與具體的時間和場景中具體的生動而鮮活的人,就沒有對立、就沒有緊張、沒有差異,就沒有協商、媾和、交織和共生的關聯性。在藝術家武小川的《九曲十八道之四—鏡牆》中,靈感來自“轉九曲”的習俗,祈求神靈保佑、驅逐邪魔、祛病除災、人畜平安,在這裡,人的習俗和生活成為作品的緣起和内容。李娜的《寶.物》由當地百姓春耕秋收的各種農具構成一個記憶中的門廊,通過藝術集合拼貼的是關于在這裡具體生活着的人的記憶和故事。洛鵬的作品《水印風雨橋》,從一開始,就期待着人的走入,水的故事在人的穿越和懷抱的期待中得以娓娓道來。
李娜《寶·物》
“事件”——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中的人與人的相遇就是一個“事件”,充滿了各種偶然、随機、意外和轉折,它在此時此刻爆發出所有的驚奇并敞開各種幽秘的通道,讓藝術家 用故事和叙事,把過去和現實演繹成為面向未來的當下傳奇。中國現實處境的複雜、豐富和刺激早已經遠遠超越所謂藝術家的“想象力”。藝術、時間和地點一起,構成聯結人與人關系的“事件”。在焦興濤的《13896152193》中,十一堆劈材堆成由十一個數字組成的手機号碼,藝術家随時接聽願意打給他的任何人的電話,并盡可能去回答提出的問題,由此,建立藝術家、觀衆以及當地居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聯系。藝術家置身于這裡,面對生活中發生過和發生中的事情,把生活中遇到的任何的“中斷”和“意外”作為藝術媒介進行創作,可以是藝術家自己的工作,也可以是與當地居民共同合作的項目,既直接與生活現實接觸,也呈現出一個充滿想象的無法言說的未知。
酉陽疊石花谷景區
這種回到真實空間,面對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的,因地制宜的,此刻即時的創作,是針對中國鄉村現實和文化處境的藝術。藝術于是成為鑲嵌于生活這隻彩盆之中的瓷片,成為編織在竹筐中的彩線,成為在散步中一處偶然的聚集、一個不期而遇的電話、一場不經意的節日、一次意料之外的驚訝。因此,寄希望着在随後的幾年,酉陽的鄉村——疊石村、紅花村、花田村……連着空間和裡面真實生活着的人,直接成為藝術的一部分,讓作品直接嵌入生活,讓現實直接成為“材料”——以此成就今天藝術的“桃花源”。(來源:酉陽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