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WWDC2015上,蘋果最新發布的iOS9系統,擁有Spotlight搜索和專為iPad定制的分屏多任務等設計。我們在感歎系統愈加完善的同時,也想到了另外兩大移動操作系統Android、Windows。三大系統混戰,誰更勝一籌?有人說iOS、Android和Windows越來越像,真的是這樣嗎?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三大移動操作系統:
Windows是微軟公司推出的一系列操作系統。它問世于1985年,起初僅是MS-DOS之下的桌面環境,而後其後續版本逐漸發展成為個人電腦和服務器用戶設計的操作系統,并最終獲得了世界個人電腦操作系統軟件的壟斷地位。
Android是一種基于Linux的自由及開放源代碼的操作系統,主要使用于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和平闆電腦,由Google公司和開放手機聯盟領導及開發。
雖然三個系統開發的時間不同,最開始針對的設備也不一樣,但目前都廣泛用于平闆電腦。那麼三大系統在界面、應用程序、續航管理等方面有何表現呢?比比看。
界面簡潔程度對比:
Android:全新的“Material Design”風格
Android系統我們以Android L舉例,該系統可以說是開啟了全新的“Material Design”風格,将其和簡單的動畫結合,創建出全新的谷歌平台及應用程序風格,在此基礎上,不同廠商加以定制,使其更加簡單、美觀。
iOS:扁平及鮮豔,景深切換看上去也非常炫酷
以iOS 8舉例,告别了原來的拟物化設計,其設計風格變得扁平及鮮豔,景深切換看上去也非常炫酷。蘋果之前在iOS 7.1中對界面顯示進行了一些改進,所以并沒有在iOS 8中對操作系統的外觀和使用體驗進行大幅升級。
Windows:兼顧娛樂和辦公,簡單色調有種特殊的美
Windows 8系統,能夠兼顧娛樂和辦公,色調簡單,看夠了花花綠綠的安卓和iOS,windows的簡單色調有種特殊的美。
Windows系統定位更适合白領等用戶,因為他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試用産品來娛樂,而更多的時候是拿來辦公,使用戶移動辦公更加方便、便捷。當然,除去辦公之外,對于一些常見遊戲,該系統也是能夠輕松應對。
UI優化對比:
Android :提供了2種視圖控制方式
在Android4.0規範出來之後,Android提出了2種視圖控制方式,一種是直接在導航欄的标題下加入一個觸控按鈕,點擊後會彈出切換欄目的菜單(比如日曆應用點擊後可以切換不同的視圖)。另外一種是直接在導航欄的下面加入了一個視圖控制欄,和iOS的tab bar很像,不過是僅放在了上面,而且提倡支持手勢滑動切換。
iOS:經典的“tab bar”
在iOS應用内如果要切換不同的模塊,或者頁面内要切換不同的欄目,往往都會用到“tab bar”這一形式的控件。這個經典設計從iOS早期沿用至今,大部分iOS應用都是這樣設計的。當然tab bar一直是最受歡迎也最好被用戶認知的方式。此外,iOS是沒有實體返回按鍵的,所有返回都是通過導航欄的back按鈕來完成。
Windows:優勢不在于設計,而在于傳統和熟悉感與pc端一緻
在Win 8系統廣泛用于平闆電腦之後,全新的Metro UI設計來了。其實Windows優勢不在于設計,而在于傳統和熟悉感與pc端一緻,用戶在操作過程中更加熟悉。将傳統界面開始菜單部分Metro化,使得平闆界面成為用戶的必經之地,也會鼓勵用戶更多使用Metro風格的應用。
一句話總結界面對比:三大主流系統都開始向界面簡潔、扁平、易操作和多彩的風格變化。而最大的不同就是由于許多Android平闆廠商都專門自己定制了操作系統,因此還有許多變化。在界面的多樣性上,Android要強過iOS和Windows。
應用程序對比:
數量上,Windows要遠遠落後于iOS和Android兩大平台
根據統計,去年各個平台上的應用數量都有所增加,iOS平台應用數量為120萬左右,Android應用數量為将近120萬,Windows平台應用達到58.5萬(Windows商店應用目前超過20萬,Windows Phone商店應用數目為38.5萬)。
相對于Android和iOS平台的軟件來說,Windows應用數量存在明顯差距,一些熱門的應用和流行的遊戲在Windows商店中經常無處可尋,這也是Windows用戶數量少的原因。
質量上,iOS應用質量較高
Android平台上應用的整體水平或者說平均水平,要比iOS平台上應用的水平差,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審核機制、建立運營和開發人員水平相對較低。
Android Market的審核機制相對于APP Store的審核機制來較為薄弱,開發者隻需要有一個Google Checkout賬号,便可以直接在Android Market上發布自己的應用,至于你的應用具體内容和質量,Google則不會過問,全部是開發者自己決定。
APP Store則不是,即使開發者給自己的應用名字後面加一個beta的字樣,可能都會被審查員以“你的應用還處于測試版本”類似的緣由給你退回來,審查嚴苛。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Android Market像是一個大的菜市場,你隻要交了地稅就可以進去賣菜了,而APP Sotre就是一個大型超市,而且超市還有自己的品牌,他通過租售貨架給你來獲取收入分成,後者的品質優于前者,也是毋庸置疑的了。
Windows 8平台從新整合等因素,其質量并不高,而微軟計劃合并Windows商店和Windows Phone商店為統一的Windows10商店,并且加大力度推廣Windows通用應用,可以一次開發,同時适配包括電腦、平闆、手機、Xbox One平台。
一句話總結應用表現對比:iOS可以說是開發者最喜歡的平台,雖然最近Android似乎有迎頭趕上的趨勢,并且Google Play商店的免費應用和遊戲越來越多,但是在種類和質量上,還是無法與iOS相提并論。而Windows商店的增長速度是依據應用數量和活躍用戶的數量這兩個指标來衡量的,其根本是近年來微軟Windows及Windows Phone設備的普及。相對而言,在應用表現上,iOS更出色。
安全性對比:
大部分的惡意應用針對的目标都是Android設備。
目前從移動設備來講,大部分的惡意應用針對的目标都是Android設備,不過隻要用戶們能夠做到不再非Google Play商店下載App,就不會面對太多的安全問題。而像聯想、三星這樣的大廠自己開發的應用商店,也有不錯的安全保障。
而蘋果在這方面則做得非常到位,對于普通消費者的安全非常有保障,尤其是最新的Touch ID指紋識别,可以幫助蘋果更好的保證客戶的安全。
Windows系統,目前由于普及程度還不夠,因此并沒有太多的惡意軟件對其感興趣。不過微軟在商業用戶中的安全口碑也是比較不錯的。
如果産品不慎丢失,iOS設備安全保護機制更強。
自iOS 7系統之後,蘋果增加了安全保護機制,即如果進行二次刷機或強行開啟手機的鎖屏密碼,必須要輸入原有的Apple ID的密碼進行解鎖才行。我們不能防止iPad被偷,但至少可以保證我們設備内的資料或隐私不被居心不良者竊取,小偷拿走産品後最多當配件廉價的賣掉。
Android系統雖然同樣有密碼保護機制,但相比蘋果而言就要遜色一些,稍微懂點的人隻要進入Recovery後,就能刷機或清理數據,産品密碼形同虛設,雖然有少部分産品做到了二次加密,但大多數的Android系統在這方面還是比較脆弱。
Windows系統的保護機制同樣較為遜色,很多用戶并沒有使用微軟賬号登陸其設備,保護措施較為薄弱。
可定制元素上,Android擁有絕對優勢。
雖然三大系統都有不少可以定制的元素,但Android在這方面是有絕對優勢,新Pad到手,你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各種設置,還可以安裝桌面啟動器,改變系統的操作界面;設置鎖屏界面、多背景切換、任意調整桌面部件大小和快速啟動圖标。
相比之下,iOS和Windows隻能提供有限的選項,設置背景和快速啟動圖标等因素。iOS 8雖然可以添加一些小部件,但是數量很少。
數據轉移上,iOS操作步驟更加繁瑣一些。
數據轉移是很多用戶在意的。在iOS 8上,用戶想要将平闆上的數據轉移到電腦,隻能夠通過iTunes或者第三方管理軟件來實現,在操作步驟上是要更加繁瑣一些;而Android的設備隻需要連上數據線,便能夠自由進行操作。
Windows平闆一個U盤等便攜工具就可以搞定,iOS保持着原來的設計,在這一方面依然是沒有作出改變。
一句話總結安全性對比:iOS憑借着審核機制的優勢與系統本身安全性,可以帶給用戶更放心的操作體驗,雖然Android系統先天不足,但在定制元素體驗方面表現非常優秀。而在數據轉移方面Windows平闆的表現可以說是最為方便、快捷的。
相對而言,iOS系統更側重娛樂,其運行蘋果自己專門開發的程序,能夠給人很好的體驗,但使用其他的應用程序iOS系統的缺陷相當明顯,并不支持Flash,使得不少網站都無法正常浏覽,此外就是iOS系統獨特的同步模式也讓蘋果初級用戶相當頭疼。
而Android系統固有的開源“性格”,決定了其大衆化的特性,與iOS相比,在用戶體驗上尚有距離。
微軟的Windows在商用辦公領域,具有其他操作系統不具備的優勢。
從上面的對比不難看出,三大主流系統都有着各自的特點,其中iOS在用戶體驗、應用質量方面有着很強的優勢,而且它更加傾向于娛樂,即使之前沒有使用過也很容易上手。
Android的表現則比較全面,并且它的成長速度也是最快的,開源的特性為其市場占有率的提高立下了汗馬功勞。
相比而言,Windows現在還處于發展初期,雖然仍與另外兩款系統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微軟的底蘊還是不可忽視的,相信在解決了開發者的問題後Windows會有一個長足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Android、iOS還是Windows,你會發現它們之間相似的地方越來越多,不知道算互相借鑒還是互相抄襲,隻能說,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隻有相對體驗。畢竟,即使再美好的生态構想,最終還是要落到用戶的使用體驗上。至于到底哪個是最好的,更多時候還是看你個人的使用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