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史上,能與唐詩宋詞比肩的文學樣式,元曲一定不能缺席;而元曲這一文學形式扛旗之人,當屬馬緻遠和與他一起揚名天下的元曲小令—《天淨沙•秋思》。
馬緻遠畫像(來源于網絡)
元代散曲的興起:
在元代,登壇樹幟,獨領風騷,且能與唐詩宋詞相提并論的文學形式,就是元曲。人們通常所說的元曲包括劇曲與散曲,劇曲指的是雜劇的曲辭,它是戲劇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綜合藝術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散曲則是韻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員,是繼詩、詞之後興起的新詩體。在元代文壇上,它與傳統的詩、詞樣式,分庭抗禮,代表了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而馬緻遠則是這一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
散曲究竟興起于何時,由于缺乏文獻資料佐證,現已很難考證。但它産生于民間的俗謠俚曲,則是無疑的。散曲,在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散曲之名最早見于文獻之中的,是明初朱有燉的《誠齋樂府》。明代中葉以後,散曲的範圍逐漸擴大,把之前不包括的套數也包括了進來。到了20世紀初,散曲作為包容小令和套數完整的文體概念,才被最終确定了下來。
那麼,什麼是散曲中的套數和小令呢?
套數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唐宋大曲、宋金諸宮調發展而來。小令,又稱“葉兒”,是散曲體制的基本單位,其名稱源自唐代的酒令,單片隻曲,調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而馬緻遠是元代創作作品最多的散曲大家,今存小令115首、套數22篇,共計一百三十餘首。元代傳統文人積極進取,且與超脫放曠重疊交織的悲劇性格,在馬緻遠的散曲創作中,表現得最為豐富。
《天淨沙•秋思》作者概況:
馬緻遠(約1250-1321),号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劇家、散曲家、散文家。馬緻遠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為元劇“四大家”;同時,馬緻遠還是元代散曲巨擘。他在元曲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詩,蘇轼之于宋詞一樣。
馬緻遠出生于一個富有的書香世家,青年時期追求功名,對“龍樓鳳閣”抱有幻想;中年時期,一度出任江浙省事務官;晚年則淡泊名利,以清風明月為伴,自稱“東籬本是風月主,晚節園林趣”,向往閑适的生活。
《天淨沙•秋思》創作背景;
馬緻遠一生仕途之路并不順暢,所任最高官職不過是從五品的江浙行省務官。長期的沉抑下僚,使他飽受屈辱,并對黑暗的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心中郁結的憤懑不平之氣,充溢于他創作散曲的字裡行間之中。
在封建社會中,對現實絕望的知識分子,最容易産生人生的幻滅感和曆史的虛無感,并進而乞靈于老莊的保身哲學,将與世無争、超塵絕世的隐居生活,作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現實,獲得心理平衡。馬緻遠以他無堪比的才華,運用散曲的形式,把這一文人心态表現得淋漓盡緻。馬緻遠在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高壓政策下,幾乎一生都在過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寫下了流芳百世的散曲 小令—《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淨沙•秋思》注釋:
天淨沙:曲牌名,屬于越調。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的意思。
人家:農家。
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或年代久遠的驿道。
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
瘦馬:骨瘦如柴的馬。
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至極點的人,也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天淨沙•秋思》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啦作響,小橋邊莊戶農家的炊煙袅袅,古道上有一匹骨瘦如柴的馬,正頂着秋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此時也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緩緩地落下。在如此凄寒的夜色裡,隻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天涯。
《天淨沙•秋思》藝術特色:
馬緻遠被譽為“曲狀元”,他的散曲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與關漢卿散曲濃厚的世俗情調相比,馬緻遠的散曲則帶有更多的傳統文人氣息。他的套數,擅長把透辟的哲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曠達的胸懷熔為一爐,語言奔放、宏麗而不失本色,對仗則工穩妥帖,被視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令寫得俊逸疏宕,别具一格,代表作品,就是這首《天淨沙•秋思》。
《天淨沙•秋思》全文僅用二十八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圖,特别是前三句,不以動詞作中介,而接連用用九個名詞勾出九組剪影,交相疊映,創造出蒼涼蕭瑟的意境,映襯出羁旅天涯、茫然無依的孤獨與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隽永含蓄。
此曲以多種景物并置,組合成一幅秋野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着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凄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抒發了一位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這首散曲小令用詞别緻,前三句均以名詞性詞組構成,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卻意豐。全曲語言極為凝練而容量巨大,蘊意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緻,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其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之中,展現了凄涼悲苦的意境。
“枯”“老”“昏”“瘦”等字眼的使用,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着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了一種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内心之悲涼情感的觸發物。同時,此小令使用衆多密集的意象,以表達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了濃郁的詩情畫意。
《天淨沙•秋思》藝術成就:
元代文學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贊其為“秋思之祖”。
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它“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元末明初雜劇家賈仲明說:萬花叢裡馬神仙,百世集中說緻遠,四方海内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漢宮秋》《青衫淚》,《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關老齊肩。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調元說:馬緻遠号東籬,元人曲中巨擘也。
現代戲曲理論家任中敏:馬氏戲曲,領袖群英,久有盡評。散曲以豪放為色,如天馬脫羁,極盡馳騁之樂,于不期然中,又适成此體之典型模楷,後之散曲凡不如此者,皆可謂非其正也。
近現代文藝理論家梁乙真評說:不僅是元散曲第一,也是散曲史上坐“第一把交椅”的人。
現代文史學家劉大傑:他在元代散曲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詩,蘇轼之于宋詞,都是代表那一個時代的浪漫派的大詩人。
這正是,馬緻遠《天淨沙•秋思》獲贊元曲頭牌,比肩唐詩宋詞“曲狀元”?名符其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