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歌向暖
1592年形勢圖
01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剛剛終結日本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派出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等人率二十萬大軍出征朝鮮,妄圖以朝鮮為跳闆入侵中國。
4月13日,日本人在朝鮮釜山登陸。
此時朝鮮國王宣祖李昖耽于享樂,朝廷大臣也是文恬武嬉,全國基本屬于不設防狀态。
所以日本打的異常輕松,一個月之内,朝鮮八道盡喪。
李昖一溜煙跑到了鴨綠江邊,向宗主國大明打報告,請求内附。
其實就是請求朱翊鈞在遼東給自己撥塊地,這輩子他也就不指望能回去了。
大明朝廷一開始以為是朝鮮和日本聯合起來搞欺詐,讓遼東和山東、南直隸等地嚴加防範。
後來經過多方探查,獲知朝鮮人并沒有說謊,才開始讨論援朝事宜。
到七月份,明廷援軍才由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祖大壽的爹)率領,入朝參戰。
兩軍在平壤城下打了一仗,結果祖承訓大敗,一個人跑了回來。
日本人來了二十萬,祖承訓有多少兵力呢?
3000人。
這也太不拿日本人當盤菜了。
祖承訓的失敗,讓明朝不再那麼托大,開始全國性征調軍隊去掐架。
但因為此時“萬曆三大征”的第一仗——平甯夏哱拜之亂還沒打完,暫時湊不到很多人投入到朝鮮戰場。
所以兵部尚書石星隻能想點别的點子,先應付求援的朝鮮使者。
比如,貼出告示尋找民間高手,期望能有一些能人先去到朝鮮打探打探情況,看看有沒有能延緩戰争腳步的可能。
别說,還真有。
下面,歡迎萬曆朝第一大忽悠沈惟敬登場。
《明史·外國傳三·日本》載:
七月命副總兵祖承訓赴援,與倭戰于平壤城外,大敗,承訓僅以身免。八月,中朝乃以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都督李如松為提督,統兵讨之。當是時,甯夏未平,朝鮮事起,兵部尚書石星計無所出,募能說倭者偵之,于是嘉興人沈惟敬應募。星即假遊擊将軍銜,送之如松麾下。
沈惟敬劇照
02
這位沈惟敬是什麼人呢?
在自願趟渾水之前,這個人沒有任何功名在身,隻是浙江嘉興城裡一個賣藥的。
因為年輕的時候跟着老爹出海做生意,學會了日語。
如今年紀大了,也不幹什麼正經營生,整天在街面上忽悠人,混碗飯吃。
估計是人道主義精神爆棚,這麼個街溜子竟然自告奮勇前往朝鮮。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沈惟敬的外表很有欺騙性,人快70歲,一副仙風道骨的做派。
加上嘴皮子滑溜,兵部尚書石星當即拍闆,就是你了!
說幹就幹。
沈惟敬進入朝鮮後,單騎直入日軍大營,點名要找日本第一軍統帥小西行長。
聽到明廷來人了,小西行長拿不準這其中的虛實,也不敢輕舉妄動,就讓人大張旗鼓的整隊,想詐詐明廷來人。
看到日軍大營忽然一副整裝待發的樣子,沈惟敬心下雪亮,日本人并不知道他有幾斤幾兩,這就好辦了。
沈惟敬拉起明朝這張虎皮,反将小西行長一軍:“我們大明這次派了很多軍隊,人數是你們好幾倍,你們要是敢滋事,不要怪我們不客氣!”
别說,小西行長心裡真有點兒露怯了,就随便編了個瞎話,想劃價:“幸虧兩軍沒造成什麼摩擦,我們馬上就撤兵啦!敬告大明尊使,我們希望和朝鮮以大同江為界,西邊歸還朝鮮,至于東邊日本就正式接管了。”
言外之意,朝鮮我們吃定了。
聽完小西行長的需求,沈惟敬沒說答應,也沒說不答應,先來個緩兵之計:你提的要求,已經超出我的權限範圍,我必須請示我們大明大皇帝陛下。你放心,以我對皇帝的了解,他一定會答應這個事。但為了表示日方的誠意,日朝雙方休戰先五十天,一切等我從北京回來再說。
沈惟敬說的都符合規矩,小西行長也沒多想,那就等信兒吧!
他萬萬想不到,沈惟敬根本沒法兒代表大明,也見不到皇帝,他說的話也都是不作數的。
《明史·外國傳一·朝鮮》載:
惟敬至平壤,行長绐曰:“天朝幸按兵不動,我不久當還。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盡屬朝鮮耳。”惟敬以聞。廷議倭詐未可信,乃趣應昌等進兵。而星頗惑于惟敬,乃題署遊擊,赴軍前,且請金行間。
03
按說,沈惟敬入朝任務已經完成,該功成身退了。
可他沒有。
從日軍軍營出來,沈惟敬先去朝鮮國王李昖那兒混吃混喝了幾天。
跟朝鮮君臣保證,大明馬上派人過來,你們就把心放在肚子裡吧。
他還在等一個人。
當時,李如松剛剛平定甯夏之亂,就立刻被派到朝鮮滅火。
李如松
沈惟敬就不請自來,找到李如松。
隻是,李如松在聽完沈惟敬的彙報之後,不但沒有給他好臉色,還直接讓人綁了沈惟敬。
沈惟敬大呼冤枉,自己明明是功臣,給大明争取了50天時間呢!
好說歹說,李如松還是要殺他。
理由很充分:“如果不是你沈惟敬大舌頭,日本人怎麼知道我們出兵了?不僅如此,你還擅自和日本人議和,嚴重踐踏了朝廷的臉面。”
沈惟敬有點無語:我不報大明的名号,怎麼吓唬小西行長?我來和談的目的就是拖延時間,你李如松會不知道?
沈惟敬在街面上混了一輩子,明白自己的大限到了。
媽的,果然還是朝廷最流氓!
這是卸磨殺驢啊——自己去日軍大營,以後難免會被人挖出來,擅自和談這個大帽子砸下來,李如松一定不背,現在把我殺了,後面什麼罪過都能推幹淨!
不過,就在沈惟敬兩眼一閉等死的時候,李如松又刀下留人了。
因為李如松又想到了個鬼點子......
04
李如松看沈惟敬和小西行長談的還挺好,決定将計就計,派出少量軍隊随同沈惟敬來到平壤城北面的肅甯館,對外裝成外交使團,繼續忽悠小西前來接受冊封。
實際上是準備趁小西沒有防備的時候一刀結果了他。
小西行長得知消息,大喜過望,想着沈惟敬真是太靠譜了,有機會要好好謝謝他。
于是就派了20人的小分隊去肅甯館先期接洽,和明朝“使團”搞搞聯誼。
日本人到地方一瞧,沒看見笑臉,隻看見了屠刀。
沈惟敬還沒說話,一旁的明軍暴起,把毫無防備的聯誼小分隊砍的隻剩下3個溜得快的逃回去了。
這就麻煩了。
現在日本人一定知道了沈惟敬在騙他們,而此時去攻打日軍,損傷一定很大。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隻有讓沈惟敬繼續去忽悠日本人!
李如松:“你去和小西行長解釋一下吧。”
沈惟敬:“你這不是讓我去送死嗎?”
“不去,你現在就得死。”
于是,沈惟敬第二次來到日軍大營。
沈惟敬的嘴有多厲害呢?
見到小西行長,沈惟敬先發制人,責問:“你派去的聯誼小分隊怎麼帶着刀去和談呢?也不說明來意,我們的人還以為你們是來打架的呢!”
随後送上了李如松的親筆信,約定下次繼續找地方搞和談。
把小西行長唬的一愣一愣的,還真以為自己派的人不懂事惹到了明軍。
當時,李如松人已經親自到達平壤城下準備開打了。
小西行長認為這是明軍派來和談的,還派人穿上過節的服裝去歡迎明軍。
就這樣,一場奇襲過後,明軍連續收複平壤和開城。
但接下來,由于朝鮮君臣傳遞了假情報,讓李如松判斷失誤,明軍在漢城與開城之間的碧蹄館附近中了埋伏。
3500名遼東鐵騎被十倍于己的日軍包圍。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載:
二十七日,去王京七十裡,朝鮮人以倭棄王京遁告。如松信之,将輕騎趨碧蹄館,去王京三十裡,馳至大石橋,馬蹶傷額,幾斃。倭猝至,圍之數裡。
不過這場戰役明軍超水準發揮,不但沖出了日軍包圍圈,還讓日軍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此戰過後,日軍沒膽子和明軍硬碰硬了。
明軍也因為梅雨季節,機動能力被削弱了不少,後勤補給十分困難。
雙方都打不動了。
自然就又要談判了。
沈惟敬也就又有了用武之地。
05
沈惟敬帶領着使節團到了漢城(此時的漢城還在日軍手裡),向小西行長傳達了李如松的要求:
第一、日本放棄漢城,并從朝鮮撤兵;
第二、日本要放回之前抓過去的兩位朝鮮王子;
第三,在歸還完所有朝鮮領土之後,日本要向大明遞交國書謝罪。
答應了這三個條件,大明從朝鮮撤兵,并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同時可以考慮開放甯波港和日本人通商。
小西行長上了這麼多次當,自然明白沈惟敬有多不靠譜了。
但碧蹄館一戰,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太大,隻有選擇繼續和談。
小西行長(左)和沈惟敬
這次他學聰明了,表示:全面撤兵的事情太大,自己不好決定,你去日本找豐臣秀吉談吧。
而且為表示誠意,日軍先行撤出漢城,并留下四萬石大米送給明軍。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載:
東師議款。初,我師捷平壤,鋒甚銳。轉戰開城,勢如破竹。及碧蹄之敗,久頓師絕域,氣益索。經略宋應昌急圖成功,于是惟敬之款始用。而倭刍糧并燼,行長亦懲平壤之敗,有歸志。因而封貢之議起。經略既得請于朝,赦不窮追。且得倭報惟敬書,乃益令遊擊周弘谟同惟敬往谕倭,獻王京,返王子,如約縱歸。倭果于四月十八日棄王京遁。如松及應昌整衆入城。所餘米四萬餘,刍豆稱是。
雙方一團和氣,和平似乎指日可待。
不久之後,沈惟敬出發前往日本面見豐臣秀吉。
可見到豐臣秀吉的時候就傻了。
因為豐臣秀吉直接以勝利者的姿态,向明朝使臣提出了七個條件:
一、明朝必須派出一位公主,與日本天皇和親;
二、恢複雙方的貿易路線;
三、 明日兩國永誓盟好;
四、朝鮮将東四道割讓給日本;
五、朝鮮送一位王子到日本做人質;
六、日本釋放兩位被俘虜的朝鮮王子;
七、朝鮮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這種條件别說大明不會答應,就連朝鮮也不可能答應。
談成這個結果回去,朝廷上下不得把自己給活劈了才怪呢。
所以,沈惟敬一邊穩住使團的人,一邊找機會溜回朝鮮去找小西行長。
06
小西行長也郁悶。
他清楚,豐臣秀吉提出的這七點要求,明朝一定不會同意。
可日軍現在士氣衰弱,補給困難。
仗打成這個樣子,他也不敢把朝鮮的真實情況報告給豐臣秀吉。
更要命的是,這時候,豐臣秀吉的澱殿(織田信長的侄女)生下了豐臣家的繼承人豐臣秀賴,豐臣秀吉大喜過望之下,決定從朝鮮撤一部分兵力回來,用來給兒子祈福。
豐臣秀吉要是知道了,有充足的理由送小西行長去見天照大神。
而沈惟敬也抓住這個機會,對上面彙報說日本人已經認輸,正在撤軍,不久将派人前往北京送上投降書。
有關豐臣秀吉的七個條件,他一個字也沒提。
消息傳到北京,朱翊鈞以為朝鮮大局已定,發出指示:隻要日軍撤出朝鮮,豐臣秀吉向明朝上書謝罪,大明就給豐臣秀吉個面子,封其為日本國王。
沈惟敬找到小西行長,小西行長就找人僞造了一份謝罪表。
小西行長為什麼敢和沈惟敬勾搭到一起去呢?
那是因為,日本并不是大一統的國家,天皇隻是個吉祥物,關白(豐臣秀吉)也不能直接管理所有的土地。
日本真正掌握實權的是各地的大名,擁有土地和家臣。
他們對關白宣誓效忠,一有戰事,就率領軍隊出戰,而且不僅要出人,連武器和糧食都是自籌的。
本來小西行長等人來朝鮮是抱着發财的心态,但是跟明軍打了幾仗之後,見占不到便宜,就想直接撤了。
但是這個心思卻不能和豐臣秀吉說,本來打朝鮮就是豐臣秀吉的一石二鳥之計,赢了,他将在日本流芳百世;輸了,他派到朝鮮的基本都是反對派,死了正好減少自己在國内的壓力。
造完謝罪表,小西行長向豐臣秀吉打報告:明朝已經同意了你的要求,快派使者來做最後的談判吧。
好巧,豐臣秀吉派出的這位使者,剛好是小西行長的老熟人小西飛。
既然是熟人,自然就方便動手腳。
在小西行長的授意下,小西飛在北京遞交了僞造的謝罪書,隻字不提豐臣秀吉的七條協議。
至此,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的通力合作下,明日雙方都對“結果”感到很滿意。
大明上下以為日本已經服軟;豐臣秀吉也以為大明已經投降。
07
紙裡終究包不住火。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十二月,大明派臨淮侯李宗城為正使偕同沈惟敬正式攜帶國書,渡海冊封豐臣秀吉。
臨行前,沈惟敬特意跑了一趟釜山找小西行長商量後面怎麼辦,他覺得這件事終究要露餡。
小西行長拍着胸脯告訴沈惟敬,他已經買通了讀國書的人,會把那些紮眼的話跳過不讀。
豐臣秀吉也得到消息——大明來人手持答應他統治朝鮮的國書,馬上就到大阪。
高興壞了。
為了讓全日本都知道他有多牛,把所有能請來的權勢人物全部請到了大阪,一同見證即将到來的“光輝時刻”。
可等到大明使臣下了船,光輝時刻就成了現眼時刻。
因為诏書是這麼寫的: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緻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裡之關,肯求内附。情既堅于恭順,恩可靳于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诰命,于戲!龍贲芝函,襲冠裳于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于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這份诏書從頭到尾洋溢着大明特有的臭屁味兒,根本就沒有一塊地方能省略不讀,小西行長事先的謀算落空了。
豐臣秀吉直接把诏書摔在地上,跳腳罵:“老子想當‘日本王’不會自己當嗎?還輪得上你來冊封?”
說着拔劍就要殺了小西行長,被人死死拉住才罷手。
明朝使團被逐出日本。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
最終朝鮮得知了有關“秀吉七條”的内容,立即對大明朝廷提出交涉。
08
至此,沈惟敬精心編織了一年多的謊言全部漏了底。
朱翊鈞大怒。
明神宗朱翊鈞
沈惟敬的保薦人石星下獄。
沈惟敬被押送到京,和石星關在了一起。
石星的本意隻是想讓沈惟敬去朝鮮探點情報回來,哪知道他捅了天大的簍子。
石星悲憤交加,沒幾天就病死在獄中。
沈惟敬也就此結束了自己光輝的忽悠人生,被推出去,一刀砍了。
但事情遠遠沒有結束——
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的努力下,中日兩國雙雙被激怒,同時出兵朝鮮。
戰争持續了近七年之久。
雖然最終以中朝兩國的勝利而結束,但三國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