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簡稱川或蜀,是中國23個省之一,省會成都。位于中國西南地區内陸,地處長江上遊,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古蜀文明發祥地,全世界最早的紙币“交子”出現地。四川鹽業文化,酒文化源遠流長;三國文化,紅軍文化,巴人文化精彩紛呈。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将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四川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後來由于曆史變遷,管轄面積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以下這些地方都曾經屬于四川管轄!
一、利州路(漢中)
利州路為川峽四路之一,北宋鹹平四年(1001)由西川路析置而産生,所轄府州縣:興元府、劍州、利州、阆州、洋州、巴州、蓬州、文州、龍州、興州、集州、壁州、三泉縣;相當于今之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平武縣,巴中市、廣元市和陝西的漢中市等區域。利州路治所在今天的陝西漢中市!南宋末年,蒙古鐵騎橫掃天下,但是在四川遭到了最頑強的抵抗,淳祐二年,南宋名臣餘玠正式上任四川安撫制置使,開始全面主政四川。餘玠重點對金堂雲頂城、蓬安運山城、蒼溪大獲城、通江得漢城、奉節白帝城、合川釣魚城、南充青居城、劍閣苦竹城進行重點經營。以這八座城池為中心,外圍安置各類營寨堡壘,内部則發展農業、寓兵于農。蒙古大軍一旦到來,則依托外圍營寨逐次抵抗,核心重鎮予以協調支撐。這八座城池就是蒙古人聞之色變的“蜀中八柱”!四川的抗元戰争堅持了幾十年,蒙古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南宋滅亡後,為了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防止曆史上蜀地多次割據、對抗中央王朝的情況的發生,自此利州路治所漢中改屬陝西行省!
二、夔州路
夔州路,夔州路置于北宋鹹平四年(1001),治所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夔州路的轄區領有“府三:重慶,鹹淳,紹慶。州八:夔,達,涪,萬,開,施,播,思。軍三:雲安,梁山,南平。監一:大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開始興建三峽水利工程,當時四川經濟落後,無力解決三峽庫區一百多萬移民問題,也沒有能力帶動庫區幾個地級行政區域的經濟發展,于是由原屬四川的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江津地區,永川地區,黔江地區等六個地級行政區域合并組建了中央直轄市!從此川峽四路的夔州路也就和四川分開了!
接下來要說的幾個先後劃出四川的地區!就不得不說說在西南地區曾經存在的一種世襲罔替的制度,那就是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區,一直有不少勢力強大的土司家族。他們雖然名義上臣服中原曆代王朝,但是卻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宛若大帝國中的一個個獨立王國。這些土司往往掌握當地的軍政大權,是管轄區域内的絕對主宰,一些更加剽悍的土司甚至對中央的号令都置若罔聞。為了改變這樣的土司割據的局面,明清兩代都實行了改土歸流制度,改土歸流,就是指将土司制改為流官制,将統治權交由中央直接管轄。實行改土歸流制度後,先後有東川府,昭通府,遵義府等幾個地方劃出四川!三、東川府
三國演義中,劉備取西川而建立蜀國!很多人也許都在想那既然有西川,那東川在四川的哪裡呢?其實在今天的四川已經沒有了東川這個地方,因為在清代,四川的東川府就已經劃給雲南省了!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東川府,屬四川省管轄!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土歸流仍置東川府;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改屬雲南省。
四、遵義府
現在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縣一帶,流傳着一句話叫“四川人生得憨,遵義換龍安”!這句順口溜的背後,其實隐藏着清代遵義府從四川劃歸貴州的一段往事。清雍正年間,雲貴總督鄂爾泰在貴州大力推行“改土歸流”運動,同時對省界進行勘定。鄂爾泰調查發現,赤水河流域川貴兩省界線不清,犬牙交錯,不利于管理。于是鄂爾泰奏請朝廷,請求以赤水為界劃定川貴兩省疆域,“以四川遵義府并所轄遵義、真安、綏陽、桐梓、仁懷五州縣隸貴州,改永甯縣隸四川。”比較兩省調整後的得失,四川省明顯吃了大虧。一是四川劃出去一府五州縣,而隻得到一個縣——而且這個縣本來就是寄駐在四川省境内的;二是遵義府當時就是四川比較富庶的地區,經濟比較發達,而永甯縣山高路遠,經濟較為落後。于是,從清代中葉開始至今,在民間就流傳着這句揶揄四川的順口溜:“四川人生得憨,遵義換龍安。”因為順口溜要押韻,便用了永甯的代稱龍安。
五、昭通府
在雲南,有一個充滿四川味,人稱三川半的地方,這就是昭通!雍正九年(1731年),鄂爾泰在完成改土歸流後,以烏蒙乃“不昭不通之甚者也”,奏請雍正“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建議将烏蒙改為昭通,并把昭通從四川劃歸雲南。雍正準奏,将其從四川劃歸雲南,并改名為昭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