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校一度流行這樣一句口頭禅:不知道黃岡在哪裡可以,不做黃岡試題可不行。黃岡中學曾經是個神話。
2016年至2019年,黃岡中學廣州學校的高考重本率分别是21%躍升到81.5%,黃岡中學神話卻又移植到廣州,背後是什麼力量在推動?黃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遊烈峰說,密碼是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之下實現的精準教學。
黃廣教育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遊烈峰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學習能力各有不同,在大班教學方面,老師注定無法照顧到所有孩子的需求,人工智能或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路徑之一。
在今年5月召開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上,教育部副部長鐘登華介紹說,2017年,中國政府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養,建設人工智能學科,發展智能教育。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從高等教育領域推動落實人工智能發展。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發布,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台,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這些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一些地區和學校開始了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探索。 遊烈峰引入了智學網人工智能工具,通過對學生學習的大數據進行分析 ,實現個性化、基于知識圖譜的學習診斷 ,幫助學生挖掘錯題根源 ,并推送相匹配的微課講解和難度适中的習題資源為學生針對性學習。
智能化教學情境下,教師面臨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要實現人機協同,提供個性化、多樣性和适應性的教學,這都将是個挑戰。
"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第一天我就知道“知難行易”,這對老師工作習慣帶來巨大沖擊,剛開始推的時候很艱難,我們‘五管齊下’,通過經濟手段、行政手段、處罰手段、培訓手段。“遊烈峰說,對于黃廣的教師來說,需要拿到智學網的培訓證書,否則無法站在講台上授課。
“開始引入時,老師和學生的抵觸情緒很大,我記得當時收到很多反對的電話和信息”,遊烈峰回憶,四年前,剛進黃廣的智學網被許多人認為“沒什麼用”,甚至是“花拳繡腿”。
面對非議,遊烈峰請反對的老師們直接提具體意見,并且截圖反饋,然後他再打算請技術專家來一一解決具體問題。這一細問,并未獲得任何截圖反饋,反而激發了老師們真正去使用工具,而一旦他們開始接觸系統和使用系統之後,發現之前的偏見隻是“道聽途說”,原來認為的那些問題沒有那麼嚴重。
随着使用的深入,産品也在不斷優化,效果慢慢顯露。遊烈峰提到,今年考上清華的一名學生,就是通過使用智慧教育系統,加上選拔兩名優秀教師對該學生進行“精準輔導”,幫助他突破知識瓶頸,經過兩個月的努力,實現了高考成績從一模的全省8000名左右躍至63名。
遊烈峰說,通過精準深度研究錯題,找出規律,向優等生推送直指其軟肋的針對性題目進行特訓,從而突破知識點的天花闆,這樣的“培優解決方案”需求迫切,通過人來完成存在偶然性,而如果讓機器去學習優秀老師的方法,進而對學生進行精準輔助,有望将偶然性轉化為必然性。
2016年至2019年,黃廣曆年的高考重本率分别是21%、61%、72.4%、81.5%,如今已位居廣州民辦學校之首。
遊烈峰談到了在辦學過程中的三大哲學命題——第一是要解決有限和無限的問題。學習無限而生命有限,學生應該把有限的時間聚焦在最應該學習的地方,這就是錯題,所以要向錯題學習、向自己未掌握的知識點學習。“人工智能可以解決這個命題,因為它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聚焦錯題、聚焦學生未掌握的知識點,把有限時間用在最有價值的未知知識點上”。
第二是要解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問題。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他知識的不足、需要提升的能力完全不一樣,老師即便非常優秀、專業、有責任感,都無法知道每一位學生的“未掌握知識點清單”,無法知道每個學生不同的能力特征,更無法手把手去教每個孩子突破屬于他的個性化題目。遊烈峰認為,人工智能實現個性化教育具有巨大空間,“用真正的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教育去颠覆培訓市場”,目前黃廣正在部署的空中課堂就是這種颠覆的實踐探索。
第三是要解決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問題。人工智能是生産工具,具體要落在教學環境中去實踐,它必須解決師生關系、師生互動的問題,要讓生産工具價值最大化,必須在教學流程、師生心理上進行充分整合。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龍锟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龍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