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劉臻)由黃盈工作室出品的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資助項目原創話劇《我這半輩子》,宣布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七十周年原創邀約單元劇目,将于8月6日至15日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上演。這是編劇、導演黃盈職業生涯中的第51部戲劇作品,也是身為一直探索“京味戲劇”的他,第一次執筆并執導與作家老舍有關的故事。
話劇《我這半輩子》将于8月演出。
原創話劇《我這半輩子》改編自老舍一系列自傳性質文學作品,以出生在小年夜的常順為主角,從他出生之日的奇妙跌宕,一直講述到而立之後的起伏經曆,其間交錯着他在北平和倫敦之間的往返,也把他筆下的原型摘取回現實生活中,最終落幕在其半生的節點之上。 據介紹,作為原創話劇《我這半輩子》的編劇和導演,黃盈已創作了6年之久。黃盈此前多年來對老舍的認識和感情與大多數讀者和後生并無二緻——“一個厲害的符号”、“身為北京人,也對他有一種天然的好感和親近感。”直到年歲漸增,在合适的機緣下又重讀和精讀老舍——包括小說、散文、戲劇甚至相聲作品,黃盈開始在專業層面上得到了新的認知:“老舍的風格絕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單一,反而是非常多變,而且他的寫作技術确實高超,加之見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多,他對這些具體的人又都抱持着善意和平等。”
《我這半輩子》在創作的六年間幾經修改,在結構和内容上經曆了數度推翻和重新鋪陳,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即是黃盈對老舍在倫敦工作、生活期間經曆的截取和選擇。老舍的寫作生涯,嚴格來說就是在旅居倫敦期間開始的——長篇小說《二馬》是他在倫敦開始文學創作時,最重要最具獨特性的傑作,當中可見他對自己親身經曆和身邊朋友的觀察與描述。在數次閱讀《二馬》的過程裡,黃盈尋覓到了老舍文學與人格的重要特質之一。“他寫出了倫敦和北平兩座城市在精神上的某種共通之處——非要總結的話,那是一種人性裡驕傲的體現。”兩座曆史上的古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城中人獨有的自尊與傲骨,對于這樣的品格,老舍細密地記錄下來,“不批駁,也不包庇。”
《我這半輩子》排練現場。 攝影:石榴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舍散文作品《宗月大師》給予的靈感下,黃盈在《我這半輩子》的結尾,虛構了一場常順與父親的相見——在現實中,老舍的父親在他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對父親的記憶近乎稀薄。這場戲裡的相見發生在常順病重的夢中,他們相識、談話。再度告别前,父親對他說:“下一次我見到你的時候,希望你不要這樣面有愧色。”這也是《我這半輩子》這部話劇作品裡,黃盈想要傳遞的一份觀念:“我覺得人人都有一個終點,你永遠無法預料自己是怎麼結束的,但是我們能做的,就是當終點到來的時候,我們能做到‘不會面有愧色’地去走過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吳興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