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永樂大帝朱棣一生武功赫赫,雖無開國皇帝之名,卻有開國皇帝之實。登上皇位後,他又是一個獨斷專行、十分殘暴的皇帝,殺人之多幾乎可以與他老子朱元璋相媲美。在他第五次北征的時候,因為朝臣反對,他曾一下子就把六個尚書中的四位下了大獄,可見他并不是一個可以受人掣肘的皇帝,但有一件事卻讓這位永樂大帝十分無奈,最後不得不選擇了妥協。那就是立太子的事,朱棣喜歡的是他的二兒子朱高煦,可為什麼最後卻立了他不喜歡的大兒子朱高熾為太子呢?
朱高熾與朱高煦
朱高熾是朱元璋的長子,按照“立嫡立長”的祖訓,朱棣應該立其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朱棣即位後,既沒有立朱高熾為太子,也沒有把他從北平招到當時的都城南京來,反而是讓二兒子朱高煦一直留在身邊。原因就是朱棣不喜歡自己這個大兒子。據史料記載,朱高熾身材肥胖,不善騎射,而且身體有殘疾,走路不大方便,所以朱棣覺得這個兒子不像自己,很不喜歡。而二兒子朱高煦武功很高,善于騎射,打仗時沖鋒陷陣,朱棣覺得二兒子很像自己,也很喜歡,曾在“靖難之役”中對朱高煦承諾,将來會把太子位傳給他。
但等到朱棣登上皇位,卻并沒有兌現對朱高煦的承諾,遲遲沒有冊立他為太子。并且在永樂二年的時候,招大兒子朱高熾進京,立為太子。那麼,朱棣究竟是為什麼最後選擇了他不喜歡的朱高熾,而無奈地放棄了他所喜歡的朱高煦呢?
第一,礙于祖訓
朱高熾雖然不讨朱棣的喜歡,卻很讨他爺爺朱元璋的喜歡。據《明史﹒仁宗本紀》記載,
(太祖)嘗命與秦、晉、周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朱高熾)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渎天德。”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
于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八年,親自冊立朱高熾為燕王世子。也就是說,朱元璋指定朱高熾為朱棣的接班人。如果朱棣不篡位,朱高熾将來是要接替他成為燕王的,現在朱棣當了皇帝,當然朱高熾就要被立為太子。這是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定的,朱棣不太敢明目張膽的反對,改立朱高煦。
第二,群臣的反對當時在朱棣的朝臣中,支持朱高煦的主要是軍隊中的一部分将領,根據《明史》記載,
“時議建儲,淇國公丘福、驸馬王甯善高煦,時時稱高煦功高,幾奪嫡。”
淇國公丘福、驸馬王甯這些人擁護朱高煦,時常在朱棣面前稱頌朱高煦的功勞。實際上,朱高煦的功勞确實很大,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沖鋒陷陣,一直跟随朱棣打仗,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幾次甚至救了朱棣的命,扭轉了戰局。對此,《明史》也有詳細記載。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于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适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于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
但是,朱高熾的功勞也不小,朱棣起兵的時候,朱高熾負責鎮守北平,這是朱棣的大本營,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朱允炆當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曾派李景隆率五十萬人攻打北平。但朱高熾硬是憑借城中一萬多的部隊守住了北平,否則朱棣的大軍成了無本之木,則“靖難之役”必敗無疑,所以朱高熾的功勞也是很大的。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衆,城賴以全。
既然兩人功勞差不多,那麼朱高熾的長子身份就占了優勢,所以朝中絕大部分的文臣和一部分武将都支持朱高熾。但這不算什麼,朱棣殺伐果斷,不顧朝臣反對一意孤行的事幹了不少,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要向朝臣們妥協呢?通過研究史料我們發現,朱棣此時面臨的形勢要比我們想象的嚴峻得多。
朱棣是通過篡位當上的皇帝,雖然打着“靖難”的旗号,但朝堂中很多大臣仍然認為他的皇位來曆不正,在這方面朱棣失去了一部分人心。登基後,朱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大殺建文忠臣,就又失去了一部分的支持。剩下的這部分人雖然盡心盡力的支持他,卻都支持朱高熾。如果這時候朱棣堅持要立朱高煦為太子,那麼這最後的支持者也将離他而去。朱棣雖然生殺大權在握,但總不能把大臣們都殺光吧。所以,朱棣無奈之下隻能選擇妥協。
第三,好聖孫朱瞻基
朱棣在選擇誰立為太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曾經多次就此事詢問身邊的大臣,其中有一個人的話打動了朱棣,成為他最後選擇朱高熾為太子的重要原因。
又以定儲議,為漢王高煦所忌,遂緻敗。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缙。缙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缙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好聖孫”這三個字一錘定音,确立了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朱棣雖然不喜歡朱高熾,但對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卻非常喜歡。喜歡到什麼程度呢?朱棣不管走到哪,都喜歡帶着朱瞻基,甚至在北征的時候也帶着他,還專門撥出500精騎兵保護他不受傷害。根據《明史﹒宣宗本紀》記載,
(永樂)八年,成祖征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始冠。自是,巡幸征讨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每語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要想讓自己最喜歡的孫子朱瞻基當皇帝,就必須先立朱高熾為太子,将來朱高熾才能傳位給朱瞻基。如果他把皇位傳給朱高煦,那麼無論如何朱瞻基是當不上皇帝的,還有極大可能死在朱高煦手裡。想來想去,朱棣隻能對天感歎,朱高煦怎麼就生不出朱瞻基這麼個好兒子啊!
于是,永樂二年二月,無奈的朱棣将長子朱高熾從北平召到南京,立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地為雲南。
綜上所述,即便是獨斷專行、心狠手辣的永樂大帝朱棣,也不得不順應形勢,将自己不喜歡的兒子朱高熾立為太子,雖然此後朱棣對太子百般刁難,加以限制,但卻始終沒有動搖朱高熾的太子地位。但是,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朱棣無愧于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在自己的喜好和國家大事面前,他還是理智的分析了形勢,選擇了後者,并迅速作出決斷,避免了事态的進一步擴大、惡化。與之相對的是明朝後期的萬曆皇帝,萬曆帝朱翊鈞同樣是不喜歡長子朱常洛,喜歡三子朱常洵,但萬曆帝就不如朱棣了,他始終不立太子,而是與朝臣們進行了一場長達十幾年的“國本之争”,後來還引發了“妖書案”“梃擊案”等,成為促使大明王朝逐漸走向沒落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