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蘇仙嶺懷抱中的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湖南省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被有着“天下第十八福地”美譽的蘇仙嶺,溫柔地攬入懷中,遮風避雨。
10:00,未到午餐時間,烘焙教室便有糕點烤制後的香氣傳出。
窗外,秋風瑟瑟,落葉蕭蕭,留下季節流逝的痕迹;室内,設備碰撞,十指舞動,成為知識傳遞的方式。
姜博(右一)正給學生“講解”蛋糕制作步驟。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都是鮮花般的年紀,我要幫助他們慢慢盛開。”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老師姜博認為,殘疾學生不僅需要接受素質教育,還要傳授給他們生存、工作技能。
“雞蛋打開後,蛋清加糖用機器打成蛋白霜,蛋黃放在另外的碗裡,下個步驟再用。”一步步用手語“講解”,一步步指導向前,零散的各類材料,朝着一份奶油蛋糕的方向不斷組合。整個教學過程,除了設備的聲音,都在安靜的環境下進行。
看到記者前來,學生們都用笑容或雙手打招呼。“除了交流方式有差異,其他都和一般學生沒有什麼不同。”姜博說,學生們是啟音部高二學生,都是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啟音,是我們的期望,更是目标。”
30歲的姜博,是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2015年成立時的第一批教師。“我大學學的就是特殊教育的師範專業,所以我很願意過來。”但姜博沒想到的是,在教了一年語文後,學校又給他添了一份全新的課程。
學生正制作蛋糕。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2016年暑假,本打算回浙江老家的姜博,接到了學校通知。“要我去廣東的一家培訓機構,學習怎麼做糕點。”姜博敏銳意識到其中的意義。“幫學生們增加職業技能,我覺得這是個好主意。”
原本2個月的假期,姜博在廣東當了一個多月的學生,回家隻休了一個短假。
開學後,姜博教授的高二年級,由此新增了烘焙課程。雖是信心滿滿,但在第一節課時,姜博就遇到了難題。“很多糕點制作的專業詞彙,是手語書上沒有的,我隻能現場解釋。”
開局雖沒那麼順利,但也給姜博提了一個醒。“作為傳授知識的老師,自己要不斷學習。”于是,姜博在每堂課前,把将要涉及的專業術語,先行“創造”好。
學生從烤箱裡端出面包胚。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姜博的學習,遠不止于溝通,在課程的設計上,也花了不少功夫。“職業教育的課程,需要我們緊跟市場。就是市場上流行什麼,我們就教什麼。”
6年的時間裡,姜博給學生們講授了數十種蛋糕的做法。“也是從2016年開始,我們老師也從網上自學奶茶制作,然後教給學生。”
“學校根據學生愛好,采取文化和特長課程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适應社會,畢業後能自力更生。”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黨支部書記邱正春表示,特殊教育不能局限于書本,更少不了實踐,學校因此開設了烘焙、飲品、電子零件加工等專業。“通過職業技能培訓,開展校企合作對接,畢業生就業率一直是100%。”
“叮!”烤箱發出清脆的結束音,姜博聽到後,便提醒學生端出烤好的面包胚,并示意學生們注意烤制的時間。在姜博看來,這一提示音,恰如鮮花緩緩綻放的聲音。
奶茶制作。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郴州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李典龍表示,郴州市将殘疾人教育和就業工作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通過特殊教育課程改革,郴州市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方針,保障适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積極開展殘疾學生高中階段教育,着重發展職業教育,逐步提高殘疾兒童少年升入高中階段的比例。将動手實踐内容納入特殊教育中小學校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鼓勵特殊教育學校開設職業類選修課程。
11:30,下課的鈴聲響起,烘焙課程結束;記者也收起設備,結束這次采訪。學生拿起今天的學習成果——檸檬水,塞到記者手上,并指了指杯子,一張貼紙上寫着:今日份開心。
插上吸管,一股冰涼的酸爽入喉,驅散了仲秋殘存的酷熱。
走出校門,回首望去,便看到教學樓上醒目的一句:為每一位孩子的幸福人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
學生們的學習成果。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