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是哪些?核心閱讀近日,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公布,四川省通濟堰灌區、江蘇省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浙江省松陽松古灌區和江西省崇義上堡梯田4處工程全部申報成功至此,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已達30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是哪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是哪些
核心閱讀
近日,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公布,四川省通濟堰灌區、江蘇省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浙江省松陽松古灌區和江西省崇義上堡梯田4處工程全部申報成功。至此,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已達30處。
我國是灌溉工程遺産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這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幾乎涵蓋了灌溉工程的所有類型。
我國是農業古國,也是灌溉大國。悠悠歲月長河裡,古人建設了翻山越嶺的渠系、結構精妙的涵閘、設計巧妙的堰堤。
這些灌溉工程潤澤平疇沃野,飽經歲月洗禮,見證了我國水利工程的發展,傳承着中華傳統文化,許多至今仍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今年新添的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有哪些特色?目前發揮着怎樣的作用?該如何繼續保護好這些瑰寶?
巧妙利用自然條件,凝聚古人治水智慧
從天府糧倉到江南水鄉,從連綿丘陵到低窪之地,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屬于不同類型的灌溉工程,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成都平原,岷江奔湧。千百年來,通濟堰灌區引清水澆灌萬頃良田。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通濟堰管理處黨委委員李忠孝介紹,通濟堰依河勢水勢而建,進水口選在岷江、西河、南河交彙處,充沛的水源滿足了灌區農業用水需要。築壩開渠還順應地形走勢,可讓河水自流入田,有效降低了用水成本。此外,辮狀渠系也是通濟堰的一大特色。幹渠縱橫貫穿,支渠鬥渠交織延綿,宛如發辮。“洪峰到來時,辮狀的渠系布置可拓寬河床,迅速降低汛期水位,減少損失。”李忠孝說。
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核心區位于江蘇泰州興化市。“這裡是裡下河腹地的湖蕩沼澤地帶,遍布着千千萬萬座水中土丘。古人為了抵禦洪水,壘土成垛,垛上墾田,造就了萬垛齊聳、千河縱橫、稻田棋布的壯觀景象。”興化市水利局農村水利與水土保持科科長朱榮慧介紹,垛田建設持續開展,逐步發展成包含圩堤、灌排渠道、水閘等在内的複合灌排工程體系,并沿用至今。
在浙江省松陽縣,青山環抱間,松陰溪蜿蜒向前。坐落于此的松古灌區始于秦漢,發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松古灌區以松陰溪為水源,築堰蓄水,通渠引水。幹支毛渠互相交織,串聯起一座座河塘,形成了長藤結瓜式的灌溉體系。千百年來,當地還探索出了輪灌制,上下遊依次引水灌溉,提高了用水效率。”松陽縣水利局河湖管理中心主任李潮勝說。
落差近千米的陡坡梯田,是江西省崇義縣上堡梯田的特點。這裡梯田層層疊疊,依山延綿,似螺似鍊。“上堡梯田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山頂森林茂盛,涵養水源;溪水順山而下,節省人力;梯田沿山體布置,壘石築埂,保持水土。完善的灌排體系形成了山養林、林蓄水、水潤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環。”江西省水利廳宣傳文化辦公室主任占任生介紹。
“新入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是古人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勢、水源條件、生态環境等,創造性地設計建造而成的。這些工程具備引水、蓄水、配水、排水、防洪等完備功能,凝聚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水智慧、哲理、工程技術與管理理念。”國際灌排委員會榮譽主席、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總工程師高占義介紹。
“曆史上,我國建設了數量衆多、類型多樣、區域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沿用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産成為一座座活态的水利工程博物館。”高占義說。
在灌溉排水、防汛抗旱等方面仍發揮效益
不久前,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的水稻喜獲豐收。“今年村裡水稻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130畝,畝産達780.2公斤。”永豐村黨委書記李雪平說。
沉甸甸的豐收,便受益于通濟堰。作為一座灌排兼容的水利工程,通濟堰至今依然承擔着向成都、眉山2市4縣(區)提供生活、生産、生态用水的任務,灌溉面積達52萬畝。
通濟堰管理處運管科高級工程師陳志明介紹,通濟堰因地制宜,巧妙地實現了灌溉、抗旱、防洪等綜合功能,還建立了符合實際的管理體系。近年來,通濟堰灌區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供水能力不斷提升。
一座座世界灌溉工程遺産是我國水利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依然為灌良田、護安瀾、興産業提供着有力的支撐。
松古灌區至今仍灌溉着16.6萬畝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縣的紫鵲界梯田,獨特的自流灌溉系統,讓潺潺流水源源不斷滋潤着稻田;去年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的潦河灌區,是江西省興建最早的多壩自流引水灌區,目前灌溉農田33.6萬畝,惠及人口26萬……
生态農業、觀光旅遊、科普教育等多元功能也在逐步釋放。
路從景中穿、人在畫中遊,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憑借着獨特的水利景觀、良好的生态環境,已成為熱門旅遊打卡地。“我們充分挖掘水上森林、濕地公園、生态水面等潛力,鼓勵農民發展新産業新業态,讓垛田再生‘金’。”朱榮慧說。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灌溉工程遺産承載着燦爛文明,是祖先的寶貴遺産。守好瑰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李潮勝說。
李潮勝介紹,松古灌區不僅有豐富的古堰水文化遺産(物),還保存大批相關的榜文、碑刻(志)、摩崖石刻、文選等資料。
“我們已發現和驗證元、明、清時期的碑刻14方、榜文18篇,真實還原了灌區立項選址、政策處理、水量配置、長效管理等近乎所有古堰水事管理事項,這些是研究我國中小流域灌區古代灌溉工程的寶貴實物文獻。”李潮勝說。
“我們在全面摸排、收集、整理遺迹遺存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水利博物館、推進現場水文化展示工程等,為灌溉工程遺産保護和傳承提供重要載體。”李潮勝說。
朱榮慧介紹:“去年興化水利文化館建成,圍繞垛田水利曆史、文化和遺産保護,全景展示‘鍋底窪’的地形、垛田的形式和五湖八蕩七縱七橫的水網特色,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垛田文化。”
同時,管理保護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崇義縣出台對上堡梯田的管理保護制度,成立專門管理機構,設立保護區。眉山市也将進一步建立健全遺産宣傳教育體系、保障措施體系、文化挖掘及展示體系、利用與發展體系等,讓千年古堰持續造福灌區人民、服務地方發展。
高占義建議,今後相關部門應着重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檔案管理制度,編制灌溉工程遺産保護與利用規劃,處理好保護與發展利用的關系,探索長效管理運行機制,讓古老的灌溉工程遺産持續煥發生機。
此外,專家建議,下足繡花功,深度挖掘灌溉工程遺産的工程價值、科學價值、曆史文化價值、生态價值,使之成為支撐鄉村振興、生态文明建設的新載體。
(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