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兒
蟋蟀簡介
蟋蟀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将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竈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觸角絲狀,長于身體;跗節3節,前足為步行足,胫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産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闆狀。
體色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産卵管,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
生活習性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蟋蟀生性孤僻,獨立生活,絕不允許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鬥起來。一隻雄性蟋蟀可與多隻雌蟋蟀同居。
蟋蟀利用翅膀發聲,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锉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
怎麼養蛐蛐?
蟋蟀的其它名字叫什麼?
蟋蟀(拼音:xīshuài),又稱促織、蛐蛐兒、蟋蟀欸、蟀子、(音同“唧”)、蜻蛚(音同“精列”)、蹔,是直翅目昆蟲的一科,齧食植物莖葉、種實和根部,都是農業害蟲。身體黑色至褐色,頭部有長觸角,後腿粗大善跳躍,後腿極具爆發力。
其雄性好争鬥,兩翅摩擦能發出聲響。以晝伏夜出的為多,生性孤僻,通常一穴一蟲,發情期,雄蟲才招攬雌蟋蟀同居一穴。為了方便聽到公蟋蟀的求偶鳴聲,蟋蟀具有位于前腳關節略下方的耳鼓。每種蟋蟀的鳴聲不盡相同。它們的叫聲是代表溫度,雌蟲不發聲,俗稱“三尾子”
“促織”名字由來——
蟋蟀促織的趣話來源于蟋蟀的叫聲。“促織”是蟋蟀的别名,晉人崔豹的《古今注》“謂其聲如急織也”,形容蟋蟀鳴唱如織布機的聲音時高時低,仿佛是在催促織女飛梭速織,“促織”之名由此而來,又有促織、趨織、催織、紡紗娘之稱。
蟋蟀雙翅摩擦發音,左複翅的音锉摩擦右複翅發音鏡,振動頻率高,呈四聲節奏,清脆宛轉。蟋蟀為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别名還有吟蛩、蛐蛐等。
蟋蟀促織的記載由來已久,衆說缤紛。古代曾有“促織鳴,懶婦驚”的說法,明代朱之蕃的詩句“閑階聲徹瑣窗中,暗送梧桐落葉風。高韻不緣矜戰勝,微吟端欲助機工”,宋代楊萬裡的詩句“一聲能遣一人愁,終夕聲聲曉未休。不解缫絲替人織,強來出口促衣裘”,兩首詩都恰好道出“促織”的來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