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擁有世界上第一座石彌勒佛,是國内外令人向往的著名旅遊勝地。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緣,峨眉山東麓,成都以南。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河交彙的扇形地帶,自然地理條件獨特。
雲岡石窟、敦煌壁畫、蒙山大佛。中國有許多與佛教有關的古建築。今天我們來談談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岷江南岸東岸淩雲寺一側,靠近大渡河、青衣河和岷江的交彙處。大佛是彌勒佛的坐像。大佛高71米,頭高14.7米,寬10米,髻1051個,肩膀寬24米,膝蓋到腳背長28米,腳背寬8.5米。它是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像。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建于唐代,修複于宋代。唐開元元年玄宗年間動工,貞元十九年唐德宗年間完成。它持續了大約九十年,有一千多年的曆史。那麼為什麼建造一座大佛要花九十年的時間呢
首先,當時的科學還不發達,沒有直升機和挖掘機之類的工具。其次,山勢陡峭,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交彙處。第三,與唐代禁佛有關。第四,是資金來源的斷裂造成的。
從傳統神話中可以看出,古人堅信天人合一,這四個問題對他們來說并不難。
海通和尚
第一個提出建造樂山大佛的人是一位名叫海通的和尚。當時,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交彙處,水勢兇猛。另外,淩雲山危險陡峭。任何一艘船隻如果不小心經過這裡,都會翻船并造成人員傷亡,多災多難。在水季,這裡幾乎沒有船隻可以航行,船隻會被摧毀,人們會死去。
作為一名僧侶,海通不忍看到衆生受苦,所以他建議朝廷在這裡修行佛教,用佛像來壓制水勢,并祝福航行的船隻。這也是樂山大佛之所以是彌勒佛的原因。
開元二年二月,唐玄宗聽取了宰相姚崇的意見,要求僧尼回歸世俗,不允許民間佛法和寫經。在這種情況下,海通隻能提出修行,卻無法自行籌款修行。
然而一切都會好轉,樂山大佛的建設也不例外。唐玄宗由禁佛變為崇尚佛教,使海通得以在資金和王權的支持下建造樂山大佛。在資金和王權的支持下,佛像修建得相當順利。這是一項國家工程,動用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修建樂山大佛。
修建後不久,海通和尚去世。佛像還沒有修好,當然,它又被推遲了。開元二十七年,擔任劍南節使者的章丘和瓊一直支持海通的徒弟繼續大佛項目,該項目已暫停多年。章丘和瓊出資修建樂山大佛的原因很簡單,領導軍隊對抗外敵,食物和草不能切斷,必須修理,水道即是糧道。否則,如果食物和草出了事故,前線就要結束了。天寶五年五月章丘和瓊出任大臣,當然,他們并不關心大佛的建造,因此大佛的建造再次擱淺。
唐玄宗
四十年後,唐玄宗登基,樂山大佛的建造被提上議事日程。與章丘和瓊一樣,曾任四川劍南節日特使的魏高出資修建了樂山大佛,用于運輸糧食和草。最後,樂山大佛于貞元十九年完工。
從海通主持樂山大佛,頭部至胸部的第一段工程,用了數年時間,到章仇兼瓊主持第二階段工程,肩至膝部,前後曆時8年,最後到了韋臯主持的第三階段,膝部到底部,前後曆時15年。經過四代人的建設,曆時90年的樂山大佛終于建成成功
樂山大佛的初衷是防洪救民
在樂山大佛龛洞右側河邊的懸崖上的石碑,不僅記載了樂山大佛的正式名稱,嘉州淩雲寺大彌勒像,也是研究樂山大佛的直接文獻。在大佛左右兩側的沿河懸崖上,有兩尊高達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兩王的格局。有數百個壁龛和數千尊石像與天王共存,就像一個巨大的佛教石雕藝術團體。
大佛左側,沿着“洞天”下去是近代挖掘的淩雲棧道的起點,全長近500米,右邊是九曲棧道,這是唐代大佛挖掘留下的建築和供奉佛像的通道。佛像雕刻完成後,在其上覆蓋着一座七層樓高的樓閣,稱為“大佛閣”或“大象閣”;閣樓屢建屢毀,“淩雲閣”、“天甯閣”于宋代重建;“寶紅閣”始建于元代;明代崇祯年間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終廢毀殆盡。後來又經曆過幾次修繕才能得見現在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