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年輕的媽媽線上發來圖片找我問診,自己的寶寶肚臍鼓出了一個大包,還有的是男孩陰囊突然變大了,很是擔心。這樣的情況均屬于疝氣,而對于嬰幼兒,很多都是随着生長發育可以在2歲之前自愈的,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先不用太慌張。
疝氣是一種通俗的叫法,它的含義是一個物體從原來一個腔隙通過不正常的渠道進入到了另外一個腔隙。比如臍疝,多發生在嬰兒,它的本質就是肚子裡面的組織器官,如小腸、大網膜等,通過臍部薄弱區進到肚子以外的肚臍區域。再比如最常見的腹股溝疝,它的本質是肚子裡的組織器官,如腸管、大網膜甚至膀胱等,通過腹股溝管進入到了肚子以外的腹股溝區。這就好比春晚小品《裝修》中的場景一樣,兩戶人家本來是一牆隔開的,但是裝修師傅誤砸破了牆壁一個缺口,從而讓兩個房屋相通起來,這樣的情況就是醫學上的疝氣。
由此可見,疝氣發生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個缺口,而這個缺口正常是封閉的。對于寶寶而言,組織器官發育還不完善,加之臍部缺少脂肪組織,使腹壁最外層的皮膚、筋膜與腹膜直接連在一起,成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而我們腹腔是由壓力變化的,當寶寶哭鬧時候,腹腔内力驟然增高;有了壓力就需要釋放出來,那麼腹壁最薄弱的地方就成為釋放壓力的最佳點。這印證了一句老話,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因為這裡有缺陷,于是壓力來的時候一下就将其缺陷暴露出來,從而導緻腹腔内容物容易從腹壁缺陷部位突出形成臍疝。
同樣的道理,肚子下方的雙側腹股溝區,因為有先天的與外界相通的自然管道-腹股溝管,這個管道是男性精索從肚子進入到陰囊的通道,自然也容易成為腹腔内壓力釋放的一個突破點。加上寶寶腹肌發育尚不完善,腹肌抵抗壓力能力不足,那麼在一些腹内壓增高的因素如哭鬧、咳嗽、便秘等刺激下,就可以導緻腹腔内容物從腹股溝管突出進入腹股溝區,還有的進入陰囊而形成腹股溝斜疝。
那麼對于疝氣這樣的疾病,發病原理很簡單,就是因為存在了一個缺口,所以導緻原本不相同的腹腔和腹壁皮下形成了互通,那麼治療隻要封堵上這個缺口就可以了。所以這樣一個發病機理的疾病,藥物治療是無效的。凡是宣傳用了什麼藥物就能治愈疝氣,這樣的一聽就是虛假宣傳。
因為嬰幼兒還有一個生長發育的過程,尤其腹壁肌肉在2歲前還可以進一步完善;有很多有臍疝或者腹股溝疝的寶寶,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發育,慢慢的腹壁肌肉變結實了,肚臍和腹股溝因為腹壁肌肉的完善而變得不再是薄弱區了,從而疝氣自然就好了。所以對于嬰幼兒疝氣,臨床是可以觀察的。觀察期間需要做的是降低寶寶的腹内壓,比如減少哭鬧,出現哭鬧時及時哄孩子避免其長時間哭鬧;減少咳嗽,出現感染、咳嗽等情況時,及時去醫院兒科就診對症治療;避免便秘,當便秘時,人體排便機制就是增加腹内壓,所以寶寶出現大便幹結幾天不解大便時及時去醫院兒科處理......
其次可以采取對腹壁薄弱區一些物理保護措施,主要就是佩戴疝氣帶。因為臍疝和腹股溝疝最常見,所以一般都是佩戴臍疝帶和腹股溝疝帶。這樣的物理措施可以适當的外加強腹壁力量,減少疝氣的脫出。
通過減少腹内壓和增加腹肌抗壓力能力,可以給寶寶腹肌發育創造一個較為良好的環境,那麼自愈的幾率就會大的多。而且臨床發現,絕大多數臍疝均能自愈;腹股溝疝則不一樣,經過上面的措施處理後,還是有一些寶寶腹股溝疝沒有愈合。一般的原則是2歲以後沒有自愈的疝氣,都是建議盡早手術治療,當然有一些頻繁發作的寶寶考慮自愈可能性不大,很多也是建議1歲以後就可以手術治療的。
有一些人問,疝氣超過兩歲還可不可以再觀察,說不定又長好了呢?經過醫學觀察這樣的情況都是不建議再觀察的,2歲就是一個确定的門檻(其實現在很多發現1歲以後再自愈的幾率都很低下了),所以超過2歲還有疝氣的不建議觀察,建議盡早手術。
還有一些人問,2歲寶寶太小了,能不能長大一些再手術,是不是更好一些?孩子更大一些做手術确實更安全一些,但是對于疝氣而言,我們一旦确定其不能自愈,還是建議盡早手術。我們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類比,自行車輪胎如果破了一個洞就會漏氣,有經驗的都能發現一個特點,随着漏氣的進展,這個破口會越來越大。同樣的,人體腹壁出現了缺損,不斷的有腹腔内的髒器通過該缺損來回進出,久而久之必然造成這個缺口越撐越大。所以從這一個角度而言,疝氣一旦确診,越早手術效果越佳。同時反過來看,如果我們盡早手術了,寶寶還有生長發育的空間,那麼這個修補的缺損周圍肌肉還會在生長發育,變得強壯,所以盡早手術加強了修複缺損腹壁的能力。這一正一反就可以看出越早手術越好了。
更多人關心的是疝氣手術要打麻醉,全身麻醉是不是對寶寶發育特别時頭腦發育不好?這一個目前完全可以将其判為想當然的謊言。全國上下有好幾萬家醫院,每天都有手術,無論急診還是平診手術,可以估算下來一天全國的手術量有多大,再可以類推一年有多少手術,10年、20年有多少手術,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沒有任何研究表明麻醉對寶寶發育造成頭腦不好的影響的,所以兒童手術麻醉也是非常安全的,大可不必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