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黃山,一場小雨讓氣溫驟降。面對撲面而來的寒意,記者不自覺地裹緊外套。
這時,隻穿了一件單衣的謝菲俊卻大汗淋漓。上午9時,他在雲谷售票處附近跑上跑下,送完包裹送報紙,汗珠浸濕他的頭發,順着脖子流了下來。
這樣的工作狀态,謝菲俊經曆了整整6年。
2016年,24歲的謝菲俊回到家鄉,成為黃山市郵政分公司湯口投遞點的一名郵遞員,專門負責黃山風景區160平方公裡内的33個投遞點的郵件投遞工作。
無限風光在險峰。黃山風景區内,山路崎岖、不通車馬,當地工作人員和遊客所需的報刊、信件等物資,隻能靠謝菲俊背着郵包上山。
爬山送件,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曆程?近日,記者跟随謝菲俊一起,體驗了一次将近7個小時的高山郵路。
這是一條艱辛之路。
60度的陡坡、1000多級的石階,左手懸崖、右手峭壁——
在能見度不足1米的雲霧中,謝菲俊跑上一個來回,把郵件送到了景區北端的排雲樓賓館。
然而,這僅僅隻是謝菲俊負重前行的必由之路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片段。
數據顯示:除極端惡劣天氣之外,一周5天,謝菲俊都要背着20至100公斤不等的郵包,小跑13公裡,日行2萬步。一年下來,總裡程超過3000公裡,背壞多個肩帶,穿爛幾雙跑鞋。
“每天都是一場馬拉松。”一路同行,謝菲俊對記者說:“有人的地方就有郵政。為了山上的人,這條郵路不能停下。”
6年來,用腳步丈量黃山,謝菲俊的膝蓋已經成了黃山天氣變化的“晴雨表”,實在疼痛難忍的時候,他就綁上護膝繼續堅持。
這是一條便民之路。
1860米的黃山光明頂,是謝菲俊漫長的高山郵路中,需要抵達的最高峰。
山頂空寂,疫情之下,僅有點點鳥鳴。遠遠聽到輕快的腳步聲,在光明頂上守店的席鳳仙就知道:小謝來了。
“我們住在山上,一個月才能下一次山。”席鳳仙告訴記者,每個工作日,謝菲俊都會準時出現在她的小店裡,不僅完成份内的事,把遊客們在山頂寫下的明信片送到山下,再寄到天南海北,還經常幫她捎一些急需的生活物資,或是一些報表之類的材料。
6年來,穿梭于旅遊團中爬山送件,耳濡目染之下,謝菲俊對黃山的奇松怪石已然如數家珍。
一路上,謝菲俊有時也客串一下導遊。第一次爬黃山的山東遊客闫濤,在玉屏景區附近迷了路,謝菲俊熱心地為他指路,并提醒他沿途的“蓬萊三島”“百步雲梯”“新一線天”等景值得一看。
這是一條模範之路。
謝菲俊的手機裡,珍藏着這樣一張照片:四代黃山郵遞員,在迎客松前高舉右手,宣誓着他們對這條郵路,30多年來的責任和使命。
“四代郵遞員,個個都是我們的榜樣。”黃山市郵政分公司湯口支局負責人方和珍介紹,每一個跑過高山郵路的郵遞員,都是榮譽等身,或是景區“十佳青年”“優秀共産黨員”,或是“全國郵政系統先進個人”。
作為第四代郵遞員,謝菲俊已先後榮獲“黃山市五一勞動獎章”“黃山市職工職業道德标兵”“黃山好人”“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稱号。
一條郵路,就是一份淬煉。一個榜樣,就是一面旗幟。
去年,為充分發揮勞模的示範引領作用,“謝菲俊勞模創新工作室”在湯口投遞點挂牌成立。
蔣文輝正是工作室的7名成員之一,在湯口投遞點工作超過10年的他,每天負責開車将謝菲俊從郵局送到山腳。
“6年來,小謝沒有延誤過一個郵班,沒有丢失過一份郵件。”蔣文輝說,謝菲俊既能忍受得住寂寞,也非常能吃苦,打破了他對“90後”的刻闆印象。
面對榮譽和誇獎,謝菲俊淡淡地說,自己隻是做了份内的事,“沾了黃山的光”。
出品:安徽日報記者部 統籌:鄒寶元 李躍波 文字視頻:見習記者 方舢 視頻剪輯:王珂
來源: 安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