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肉月餅是上海美食中的一道風景線,大緻可分為鍋爐派和烤箱派。小小一隻鮮肉月餅,老字号們各有絕招,就是為了做到“酥皮層層疊疊,又香又脆,肉塊大,新鮮又緊實,味道甜鮮鹹,咬一口居然有湯汁”。
不過,在上海灘,如今光明邨成為鮮肉月餅的“排隊王”。可在淮海路,就在光明邨對面的長春食品、哈爾濱食品做出的鮮肉月餅,也不是“吃素”的,他們三隻角最多離百米遠。他們之間到底有怎樣的故事,長春食品、哈爾濱食品的老師傅們,又是怎樣看待如今的光明邨呢?讓我們一起深入探究他們的鮮肉月餅“秘史”。
中秋臨近,光明邨五個鍋子齊開,也抵擋不住排隊的熱情,有的還帶着小闆凳而來,一路排到“POPEYES”,店家已經估算出當天份額,貼出“免戰排”。有的市民還不買賬照樣排着。
同樣是鮮肉月餅的鍋爐派,馬路對面的長春食品,畢竟是老店,還是有一些老粉絲前來,排在第一位的孟阿婆等着開鍋,她要自己買點吃,還要送親朋好友。
原來,長春食品的平底鍋炭火烘的鮮肉月餅也是有來頭的。平時,他們卻是“烤箱派”,隻是中秋等喜慶日子,才拿出鍋爐來露一手。還把工齡有四十多年已退休的王建國師傅請回來,親自掌管一下這個鍋爐。王師傅自豪地說,他們也曾是淮海路上的“排隊王”。想當初,王師傅進單位時, 就一直做月餅 ,每天很早 ,排隊差不多要三個小時才買到鮮肉月餅,還是限購的。
王師傅說,胚子食材配方猶如各家軍事秘密,各有秋千,但看得見的,是如何用鍋爐。用三四十分鐘的時間烙制鮮肉月餅,有講究的,但專業師傅基本是一看就會的。一鍋,最好是60到65個 ,如果放多了, 那水汽就走不掉,月餅不會起酥,吃起來粘牙。做的時候,中間還要翻,翻過三次,兩面金黃, 旁邊雪白的,“像小太陽一樣,那是最好吃的”。
這鍋爐技法與光明邨如出一轍,那長春食品又為何失去了“排隊王”的稱号,這并非工藝原因,而是“時間差”。長春食品以零售業食品南北貨為主,并非一年四季做鮮肉月餅,有時是八月中旬前後做。而光明邨是專門做點心的,一年四季做了。就這樣,把長春食品鮮肉月餅的影響力壓下去了。
其實,像這樣主攻業務方向不同,順帶季節性産品的,還有另一家,那就是哈爾濱食品,它本身就是做西點出身,曾為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攀登者提供過”登山蛋糕“而聞名。做鮮肉月餅,是因為他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合并了淮海路上的高橋食品店。一位有近四十年經驗的老師傅徐偉創說,他們主攻的仍是西式點心,喝下午茶,可以配哈爾濱食品的糕點。做鮮肉月餅,也是應季,照顧哈爾濱老粉絲,哈爾濱鮮肉月餅,前身就是高橋鮮肉月餅。
提起高橋食品,可不得不說一下高橋松餅,松餅的制作技藝更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松餅咬下去的那一口酥松的滋味,鮮肉月餅可謂與它是一脈相承。徐偉創說出了鮮肉月餅源起,可能是高橋松餅與蘇式月餅結合當中的産品演變過來。主要區别是工藝上的, 一個是“小包紗”,一個是“大包紗”。松餅是“小包紗”,鮮肉月餅是“大包紗”。所謂小包紗,每隻分别開來做的;大包紗是50隻一做的,這是鮮肉月餅的特點。
傳承非物質文化,需要把最美好最有特色的傳給下一代,讓市民吃得好,吃得滿意,吃出文化,讓更多人吃到更傳統更美味的鮮肉月餅。
記者 /李德翔
編輯 / 孫超慧
圖片 / 李德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