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提戡子 中國國家博物館
秤杆長42、秤盤直徑1 0 . 6厘米, 砣高5.5、厚2.1、寬3.2厘米 重144.1克
紫檀木杆,白銀砣。砣底部刻“萬曆年造”四字,杆三面嵌銀星分度,有三紐,
第一紐開端十兩,最大稱量六十兩,分度值為一兩;
第二紐開端五兩,末端二十兩,分度值為一錢,
第三超開端零,末增五兩,分度值為二分。
以第三紐校一兩重35.8克,推算每斤合572.8克。
2 兩提系戡子 中國國家博物館
杆長31.1、盤徑8. 5厘米,砣高4. 7、底長2. 4厘米 重94. 6克。
戡杆牙質,懸二毫,砣、盤為白銀鎏金,底部均刻“萬曆年造”“萬曆”為明神宗年号〈公元1573—1620年)。此是現存較早的戡子。
戡杆上有兩級,
第一紐開端五兩,最大稱最二十兩,分度值為一錢;
第二紐開端零,末端五兩,分度值為二分。
以第二紐校一兩重36.5克,推算每斤合584克。
3攜帶式天平及秤盒
明末清初 黃花梨攜帶式秤盒
37.3×20.8×6.8cm
4清 康熙 宮廷 天平及砝碼 故宮博物院
天平由木箱座、鐵立杆、銅有.盤組成。有杆中部為方形,兩臂為圓錐體,錐端各置一扁平圓吊耳.經實測,天平感量小于0.1克,全套破碼十六枚,已丢失三枚。按現存十三枚砝碼折算,每兩合34.5-35.9克,平均毎兩合35. 05克,俗斤合560. 8克,略小于當時的單位量值。
5“康熙八年”套權
長5.2×3.4cm
小說中描述秤銀工具
明代寶鈔失信,交易唯用金銀,大用銀錠,小用碎銀。雖民間亦有銀秤。明末來華的德國傳教士鄧玉函在《奇器圖說》中分析的那樣,“等子便,天平準。等子與天平相較,等子人用最便,為止一權,且随物重輕,皆可用也。然而,天平則更準。何也? 等子紐前一端最短,故間有不準。天平兩端皆長,故更準于等子雲”。
《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 -----那銀匠好不輕薄,想着:賣油的多少銀子,要架天平?隻把個五兩頭等子與他,還怕用不着頭紐哩。”秦重把銀子包解開,都是散碎銀兩。大凡成錠的見少,散碎的就見多。銀匠是小輩,眼孔極淺,見了許多銀子,别是一番面目,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慌忙架起天平,搬出若大若小許多法馬。秦重盡包而兌,一厘不多,一厘不少,剛剛一十六兩之數,上秤便是一斤。秦重心下想道:“除去了三兩本錢,餘下的做一夜花柳之費,還是有餘。”又想道:“這樣散碎銀子,怎好出手!拿出來也被人看低了!見成傾銀店中方便,何不傾成錠兒,還覺冠冕。”當下兌足十兩,傾成一足色大錠,再把一兩八錢,傾成水絲一小錠。剩下四兩二錢之數,拈一小塊,還了火錢。又将幾錢銀子,置下鑲鞋淨襪,新褶了一頂萬字頭巾。回到家中,把衣服漿洗得于幹淨淨,買幾根安息香,薰了又薰。揀個晴明好日,侵早打扮起來。
《醒世恒言》中有一段賣油郎秦重獨占花魁的故事,應大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民間小買賣的付款方式,其文有雲:時光迅速,不覺一年有餘,日大、日小隻揀足色細絲,或積三分,或積二分,再少也積下一分,湊得幾錢又折換大塊頭,日積月累有了一大包銀子。零星湊集,連自己也不知多少。知秦重賣油大多是接受小塊碎銀,并在湊到一地步時,又折換成較大銀塊,故其店中想必有秤量的小戥子。其一,明代戥子的量程已經大大超過宋代,至少達到5 兩;其二,天平與戥子搭配使用,重量上斤者往往架天平來稱;其三,宋代戥子上稱量最小的末毫(第三紐),明人則稱作“頭紐”。
明代戥子的量程已經大大超過宋代!至少達到5兩天平與戥子搭配使用,重量上斤者往往架天平來稱宋代戥子上稱量最小的末毫(第三紐) ,明人則稱作頭紐小用戥子,大用天平,再大用杆秤。
《水浒傳》
第103回《張管營因妾弟喪身 範節級為表兄醫臉》-----親手遞與王慶道:“紋銀二兩,你去買了來回話。”王慶道:“小的理會得。”接了銀子,來到單身房裡,拆開紙包,看那銀子,果是雪□,将等子稱時,反重三四分。
《金瓶梅》
1、《金瓶梅》第二十回《傻幫閑趨奉鬧華筵 癡子弟争鋒毀花院》:李瓶兒又拿出一件金鑲鴉青帽頂子,說是過世老公公的。起下來上等子秤,四錢八分重。李瓶兒教西門慶拿與銀匠,替他做一對墜子。
2、《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吳月娘掃雪烹茶 應伯爵替花邀酒》:金蓮道:“你将就隻出一兩兒罷。你秤出來,俺好往後邊問李嬌兒、孫雪娥要去。”這李瓶兒一面穿衣纏腳,叫迎春開箱子,拿出銀子。拿了一塊,金蓮上等子秤,重一兩二錢五分。
3、《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吳月娘掃雪烹茶 應伯爵替花邀酒》:求了半日,隻拿出這根銀簪子來,你秤秤重多少?”金蓮取過等子來秤,隻重三錢七分。
4、《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吳月娘掃雪烹茶 應伯爵替花邀酒》:金蓮拿過李嬌兒銀子來秤了秤,隻四錢八分。因罵道:“好個奸滑的淫婦!随問怎的,綁着鬼也不與人家足數,好歹短幾分。”玉樓道:“隻許他家拿黃捍等子秤人的。人問他要,隻相打骨秃出來一般,不知教人罵了多少!”
5、《金瓶梅》第五十回《琴童潛聽燕莺歡 玳安嬉遊蝴蝶巷》:原來王八正和虔婆魯長腿在燈下拿黃杆大等子稱銀子,
6、《金瓶梅》第五十一回《打貓兒金蓮品玉 鬥葉子敬濟輸金》:李瓶兒便向荷包裡拿出一塊銀子兒,遞與敬濟,說:“連你五娘的都在裡頭了。”金蓮搖着頭兒說道:“等我與他罷。”李瓶兒道:“都一答交姐夫捎了來,那又起個窖兒!”敬濟道:“就是連五娘的,這銀子還多着哩。”一面取等子稱稱,一兩九錢。
7、《金瓶梅》第六十四回《玉箫跪受三章約 書童私挂一帆風》:使俺每買東西,隻拈塊兒。俺每但說:‘娘,拿等子,你稱稱。’他便笑道:‘拿去罷,稱什麼。你不圖落圖什麼來?隻要替我買值着。’這一家子,那個不借他銀使?隻有借出來,沒有個還進去的。還也罷,不還也罷。俺大娘和俺三娘使錢也好。隻是五娘和二娘,悭吝的緊。他當家,俺每就遭瘟來。會勝買東西,也不與你個足數,綁着鬼,一錢銀子,隻稱九分半,着緊隻九分,俺每莫不賠出來!”
8、《金瓶梅》第七十七回《西門慶踏雪訪愛月 贲四嫂帶水戰情郎》:原來潘金蓮自從當家管理銀錢,另定了一把新等子。每日小厮買進菜蔬來,拿到跟前與他瞧過,方數錢與他。他又不數,隻教春梅數錢,提等子。
9、《金瓶梅》第九十回《來旺偷拐孫雪娥 雪娥受辱守備府》:吳月娘問他:“賣的是甚樣生活?拿出來瞧。”揀了他幾件首飾,該還他三兩二錢銀子,都用等子稱了與他。叫他進入儀門裡面,分付小玉取一壺酒來,又是一盤點心,教他吃。
《金瓶梅》作者筆下的“星”至少8處。
《金瓶梅》第八十五回《吳月娘識破奸情 春梅姐不垂别淚》:這陳敬濟包了三錢銀子,徑到胡太醫家來。胡太醫正在家,出來相見聲喏,認的敬濟是西門大官人女婿,讓坐說:“一向稀面,動問到舍有何見教?”敬濟道:“别無幹渎。”向袖中取出白金三星:“充藥資之禮,敢求下胎良劑一二貼,足見盛情。”。【注:陳敬濟“包了三錢銀子”,“向袖中取出白金三星”;就是說“白金三星”就是“三錢銀子”】
古代“一星銀子”是多少錢?“一星”是“一錢”嗎?《明朝小正太》第五十章《小秤分金銀》:興旺給朱見濟介紹道:“小爺您看,這便是專門稱銀子的戥子,這上面的一顆小星是二分,第四顆小星之後就是這朵三顆星組成的星花,這是一錢;五錢是一朵五顆星組成的星花,十錢便是一個十顆星組成的大星花作為一兩标記,這杆戥子最多能稱一斤,也就是十六兩。既然戥子的最大單位以兩計,那麼一星就是一錢。
《紅樓夢》
1第三十七回:------自己走到自己房内秤了六錢銀子封好,又拿了三百錢走來,都遞與那兩個婆子。那婆子們站起來,眉開眼笑,千恩萬謝的不肯受,見襲人執意不收,方領了。
2第四十三回:-----便回手向衣襟上拉出一個荷包來,摸了一摸,竟有兩星沉速。
3第四十八回:-----究竟戥子算盤從沒拿過,地土風俗遠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點幾個本錢-----。”
4第五一回:-----寶玉道:“給他多少?”婆子道:“少了不好看,也得一兩銀子,才是我們這門戶的禮。”……于是開了抽屜,才看見一個小簸籮内放着幾塊銀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塊銀子,提起戥子來問寶玉:“那是一兩的星兒?”寶玉笑道:“你問我?有趣,你倒成了才來的了。”麝月也笑了,又要去問人。寶玉道:“揀那大的給他一塊就是了。又不作買賣,算這些做什麼!”麝月聽了,便放下戥子,揀了一塊掂了一掂,笑道:“這一塊隻怕是一兩了。甯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窮小子笑話,不說咱們不識戥子,倒說咱們有心小器似的。”那婆子站在外頭台矶上,笑道:“那是五兩的錠子夾了半邊,這一塊至少還有二兩呢!這會子又沒夾剪,姑娘收了這塊,再揀一塊小些的罷。”
5第八十四:------“一點兒的小紅紙包兒”的牛黃,便叫平兒配齊了真珠、冰片、朱砂,并用戥子“親自把分兩對準了”,再攙在裡面熬煮。倪二借給賈芸的銀子為十五兩三錢四分二厘就是用賈芸到錢鋪裡用戥子稱出來的。
《飛龍全傳》
1第八回-----遂即放下油擔,将算盤、戥、剪等物拾将起來,夾在腰間,挑了擔子,下橋而走。
《儒林外史》
1第六回-----老爹給了他二錢四分低銀子,又還扣了他二分戥頭”,即指“老爹”用戥子秤銀時,本應在戥杆上移動戥砣以求取平衡之讀數,但他卻在戥頭上加重,用來苛扣秤出之數目。
2第八回 ------是戥子聲,算盤聲,闆子聲。馬二先生一連在下處住了六七日每日燒爐傾銀子把那些黑煤都傾完了上戥子一秤足有八九十兩重。馬二先生歡喜無限一包一包收在那裡。
清 沈起元,包世臣記錄
康熙六十年進士沈起元也曾述及市井中用銀貿易的情形,稱:或曰: 小民村愚,目不識戥,奈不便何! 夫戥之星,曆曆易數,特習而不問耳。如吾吳之江都、甘泉、武進、陽湖向不甚用錢,販負菜傭腰系一戥,長四寸許,自一厘以上皆用銀貿易,盛之以筒,胥以為便。
嘉、道間學者包世臣( 1775 ~ 1855) 亦曰:記予五六歲時,徽州一府不見錢,若幹文則用竹籌,長尺許; 零用,則以碎銀。雖買青菜,皆以碎銀買,菜傭襪中皆帶一厘戥,小鋪戶家皆有镕銀之具,日間所賣碎銀,夜則傾成趸錠。
知清代許多地方在交易時皆混用銀錢兩币,故小販均身系一長約四寸( 約13 厘米)的盒裝厘戥( 因杆上最小的單位為厘) 。
這個一直用到上世紀中葉之前,如丁玲 《三日雜記》:“村長把線團都收了去,一個個的在小戥子上稱,幾個人細細的評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