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積分費用?本報記者 | 張金夢“通過綠色出行、綠色就醫、環保回收、綠色消費、線上辦理等低碳行為,可以累計碳積分,兌換各種優惠權益”近兩年來,公民通過綠色低碳行為獲取收益逐漸成為潮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碳積分費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碳積分費用
本報記者 | 張金夢
“通過綠色出行、綠色就醫、環保回收、綠色消費、線上辦理等低碳行為,可以累計碳積分,兌換各種優惠權益。”近兩年來,公民通過綠色低碳行為獲取收益逐漸成為潮流。
4月22日,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綠色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重慶聯合産權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9個國家級碳排放權交易平台共同啟動“碳普惠共同機制”。
碳普惠是面向公民家庭和個人低碳生活和消費領域的自願減排機制,是踐行我國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機制創新。當前,我國北京、廣東、河北等多個省市已建立了針對個人消費端的碳普惠機制,涉及居民生活的綠色交通、垃圾分類、綠色消費等多個領域。金融機構也正嘗試搭建“碳賬戶”,面向個人用戶推出多種特色産品。碳普惠正成為國民生活新風尚。
碳普惠漸成國民生活新風尚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多個省份均已開展了不同形式的碳普惠創新實踐。
2020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北京市生态環境局聯合高德地圖等機構共同啟動“MaaS出行 綠動全城”行動,将步行、騎行、公交、地鐵等低碳出行行動自動轉換為相應的碳減排量,并在MaaS平台兌換優惠券等獎勵。
“平時外出時,我就開啟APP步行導航,步行1千米前往公交站,乘坐300路公交後到達六裡橋站,再開啟導航騎行,騎行1.5千米後到達目的地。經過碳減排量的計算,可以分别獲得0.3kg、2.5kg、0.4kg的能量球,累計到一定量就可以在商城中兌換景區門票優惠券、美食優惠券、打車券等獎品。”家住北京市豐台區的李女士說。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MaaS出行 綠動全城”活動正式注冊用戶已超百萬人,累計碳減排量近10萬噸。
北京之外,江西、浙江、上海、深圳均積極搭建線上平台,通過探索全民參與的碳普惠應用場景,助推形成人人普惠的低碳生活新風尚。
例如,今年4月27日,江西省發改委指導建設的碳普惠平台——“江西低碳生活”正式上線運行,居民在衣、食、住、用、行等各領域的“低碳生活”,均可以累計碳積分,兌換各種優惠權益;今年3月,“浙江碳普惠”應用在“浙裡辦”正式上線,截至目前,線上注冊用戶已突破10萬人;今年2月,上海市生态環境局發文,搭建碳普惠平台,探索建立區域性個人碳賬戶。
深圳也于去年12月上線了“低碳星球”小程序,根據深圳市生态環境局發布的數據,“低碳星球”上線3個月,獨立用戶數已達87萬人。
銀行積極搭建“個人碳賬戶”
記者梳理發現,各地發布的碳普惠相關文件中,均提及“個人碳賬戶”。“個人碳賬戶”即個人碳排放存儲、抵消、交易的載體。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建紅指出,通過“個人碳賬戶”建設,可以促進綠色消費意識的形成,提高全民參與、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意願,助力社會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
在全國範圍内,“個人碳賬戶”已有了初步探索。以螞蟻森林為例,其為個人用戶開立了個人碳賬戶,可實現個人碳排放存儲與福利兌換。
“打開螞蟻森林,可以看到頁面顯示現在共累計有50237g綠色能量,這些綠色能量都是通過日常步行、地鐵出行、在線繳納水電煤氣費等減排行為累積的,累積的綠色能量可以在現實區域種樹,我現在已累計種植了8棵樹。”家住深圳市的張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記者了解到,除螞蟻森林外,截至目前,建設銀行、中信銀行、昆侖銀行、日照銀行等在内的多家銀行均積極探索建立“碳賬戶”,并面向個人用戶推出“碳賬戶”特色産品。
例如,中信銀行宣布推出首個由國内銀行主導的個人碳賬戶,讓用戶的綠色低碳行為可計量、可追溯,将個人碳減排數據資産化、價值化,推動綠色低碳廣泛融入民衆生活。
山東日照銀行于今年3月正式上線“個人碳賬戶平台”,該銀行表示,預計到年末将開通個人碳賬戶30萬戶,年減少碳排放将達10萬噸。
碳普惠機制體系待建
随着碳普惠快速發展,範圍逐漸擴大,因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出台統一的碳普惠機制,各地因标準不同、碳減排量重複計算等帶來的弊端也正逐漸顯現。
“居民通過步行或公交出行,可以獲取一定數額的碳減排收益,目前,這些碳減排量在支付寶、各地碳普惠平台中都可以申請獲取碳減排收益,同一個居民的同一種碳減排行為,可以同時獲取多個平台的碳減排收益,碳減排量存在重複計算。“專注于碳計量研究的專家周才華坦言,目前,同一份碳減排量目前也可以存儲進多個碳賬戶。
周才華進一步指出,當前,各地碳普惠減排量核算标準也不一樣。“各地按照碳減排方法學實行碳普惠機制,雖原理一樣,但各地執行的碳減排因子不同,碳減排所獲效益就不同。如在北京乘坐公交出行1公裡與在深圳步行1公裡所獲碳減排收益是不一樣的。”
除此之外,周才華還表示,目前碳普惠的減排場景相對較少,個人累積的碳減排資産的使用、消納場景有限,未來,需進一步開發碳普惠核證減排量方法學,擴寬激勵場景。“未來,碳普惠機制應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規範用戶碳減排量計算,搭建碳普惠機制底層數據統一平台,全面完善碳普惠機制體系,實現與綠色金融、個人碳賬戶、碳市場等的深度融合。”
另有受訪的業内人士建議,下一步還應開展數據的融合使用和交叉驗證,防止數據造假行為,确保減排量的真實、準确。與此同時,要注重個人信息保護,打消用戶對隐私洩露的顧慮。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屬于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