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是四年級語文上冊部編教材第六單元第二十課。
本文主要通過回憶童年時“我”用小陀螺戰勝大陀螺的經曆,分享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課文字裡行間充滿了童真童趣。
本文篇幅較長,以“陀螺”為線索展開叙述。第1~3自然段介紹陀螺的制作與玩法。第4自然段寫“我”削制陀螺的經曆。第5~7自 然段寫“我”過生日時得到了叔叔送的陀螺。第8~12自然段寫“我” 的小陀螺戰勝了大陀螺。第13 自然段寫“我” 從玩陀螺中收獲的感悟。其中,“小陀螺戰勝大陀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課文花大量篇幅介紹陀螺的玩法、做陀螺的懊惱、得到陀螺的開心等内容,為下文寫鬥陀螺獲得成功時無比歡樂和自豪的心情作了鋪墊。
課文生動地呈現了兒童的生活。制作陀螺時,“嵌一 顆滾珠” “釘上一枚鐵釘”“四處尋找木頭”“就差沒把椅子腿拿來'廢物利用””, 寫出了孩子們的執着、認真。抽陀螺時,“都愛比個高下”,以至于“隻有小陀螺的大多在自家院子裡玩,不拿到馬路上去應戰”,有了一隻好陀螺,“恨不得馬上在馬路上一顯身手”, 完全是典型的小孩子争強好勝的心理。課文還通過描寫陀螺,從側面淋漓盡緻地表達這些心理,如,“兩隻旋轉的陀螺奮勇搏鬥,旋風般撞向對手,剛一接觸, 又各自閃向一邊,然後重整旗鼓再戰”,從側面刻畫出小夥伴們奮力抽打陀螺的狀态。又如,“大陀螺搖頭晃腦,挺着肚皮一次次沖過來”, 形象地寫出了大陀螺的不可一世,烘托出大陀螺主人的傲慢。
作者站在兒童的視覺,用略帶誇張的手法描寫“我” 的内心感受,令人忍俊不禁。“我”不願自己的陀螺“像金兵見到嶽家軍,一 戰即敗”,小小的陀螺之戰,代表的是榮辱,這往往是小孩子才有的心理。沒有“得心應手的陀螺”,“曾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世界堆滿烏雲”。在小孩子看來,沒有高質量的陀螺是天大的事,以至于“快樂像過冬的燕子一般,飛到一個誰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寫出了“我”的苦悶。叔叔答應送“我”.隻陀螺,這消息能“使我一整天處于恍惚的狀态”,可以看出“我” 渴望擁有一隻好陀螺。當小陀螺戰勝大陀螺,“我” 認為“這 真是個輝煌的時刻”,反複強調“勝利的滋味”“幸運的甜頭",将這次小小的勝利當成“無意中獲得的. 榮譽’”,“我”歡欣鼓舞的樣子躍然紙上。
課文結尾處耐人尋味。作者選取生活中常見的玩陀螺為題材,叙述平凡的生活小事。寫到最後,再次回味“我”童年時“極大的歡樂和由衷的自豪”,随後以“這真應了一句古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結尾,揭示出平凡小事中包含的樸實道理,引發讀者共鳴與深思。
課文配有兩幅插圖。第一幅在課題處,形象地呈現了陀螺在鞭子抽打下急速旋轉的樣子,可以幫助沒有見過陀螺的學生了解陀螺和陀螺的玩法。第二幅在課文中間, 生動地展現了小陀螺與大陀螺比賽的場面,有助于學生進人課文情境,感受兒童玩陀螺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