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結是哺乳動物和禽類特有的免疫器官,遍布全身,“深入淺出”,深的藏在胸腹腔内部,淺的就在皮膚下面一層,有可能被摸到。正常情況下,淋巴結的直徑在半厘米以内,即使淺表淋巴結也應該是摸不到的,隻有當人體出現炎症、腫瘤等情況時,淋巴結才會增生腫大,甚至疼痛,用手也能觸摸到它。
要了解淋巴結,咱們要先知道整個淋巴系統有何作用。人體裡有兩套很複雜的管道系統,一套是負責運輸血液的血管系統;另外一套是複雜運輸淋巴液的淋巴系統。
血管系統主要負責給身體内各種器官運送養分,再把不要的廢料運走。淋巴管系統主要是負責調配人體内部的淋巴液。淋巴液裡有大量負責抵禦“入侵者”的“士兵”(免疫細胞、各種抗體),而淋巴結則是這套淋巴系統運輸線路的中轉站。
全身大約有數百個淋巴結,一部分在淺表區域,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的皮膚下(正常時大小約5毫米左右,不能直接觸摸到),另一部分則深在胸腔、腹腔裡的器官附近。
在人體龐大的淋巴系統中,淋巴結是基層的作戰單元,個頭小,單個力量較弱。還有其他大一些的單元,比如扁桃體,它和淋巴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結構和功能要更加複雜。各個淋巴結平時主要職責是調度臨近的“士兵”進行安全警戒,進出的士兵也可以在此進行休整、調養。
有異常情況時,比如臨近組織有炎症反應,前去禦敵的“士兵”負傷或攜帶着“入侵者”被運輸回淋巴結,淋巴結就會緊急運轉,将運輸進來的病原體盡可能的殺死,并調度出更多的“士兵”參與作戰。同時,淋巴結還會派出“通訊兵”,向附近其他淋巴結求援、報警。此時淋巴結的體積就會明顯增大,會刺激附近的神經産生疼痛感,向全身報警。從上面描述的多種功能來看,淋巴結就像是長城上的“烽火台”。
淋巴結一腫大,就可能是疾病來襲的信号。那麼,哪些信号可以忽視,哪些是必須就醫的危險信号呢?
人體的淺表淋巴結一共分為14組,主要位于頭、頸、腋窩,以及腹股溝區、腘窩等。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原因是有炎症等。這類腫大的淋巴結一般都是孤立的,摸起來也比較光滑,可以來回推動。
炎症消退後,絕大多數淋巴結會恢複到之前的大小,摸不到了。但有些時候,雖然炎症已經消退了,腫大的淋巴結卻再也沒有變小,這也是正常的。咽喉部位發生炎症的可能性較其他部位更大,因此炎性腫大的淋巴結往往在頸部出現。這類炎性增生和腫大的淋巴結是無害的,屬于良性淋巴結腫大,不需要過分擔心。一般來說,良性淋巴結腫大多單發、光滑、可推動的。
腫瘤導緻的淋巴結腫大與良性淋巴結腫大不同。腫瘤性的淋巴結腫大往往摸起來不夠光滑,而且硬度較高,甚至像石頭一樣堅硬,也不像良性腫大那樣可以自由推動,經常是多個淋巴結連成一片,位置比較固定。
一般來說,需要特别注意的淋巴結腫大有三類:
- 無痛性、質地比較硬的淋巴結。
- 淋巴結腫大伴有發熱。
- 淋巴結腫大伴咳嗽或消瘦。
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可能預示着炎症、結核甚至腫瘤的發生,因此要注意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下列情況需要提高警惕,有可能需要考慮切除淋巴結作病理檢查來明确其“善惡”。
1. 快速增大的淋巴結、臨近無明确感染竈存在、淋巴結沒有明顯疼痛感,抗炎/抗結核治療無效果。
2. 全身多處淺表個淋巴結甚至胸、腹部深部淋巴結也發現腫大;淋巴結形态不正常并有發熱、血液學檢查異常、器官壓迫症狀等情況。
如淋巴結腫大同時有下列情況的,則要謹慎選擇切除淋巴結除活檢,不可輕易而為之。
1. 相關結核的檢查提示,有活動性結核存在可能。如若是淋巴結結核,切除淋巴結後的切口,有長期潰爛不愈合的風險。
2. 在腫大的淋巴結附近,發現有性質不明的新生物,此時應先積極對新生物作相應的影像學或病理學檢查,而不要輕率地先去做了淋巴結的切除。在對腫大淋巴結檢查時,臨近組織器官也應該同期檢查,而不要隻盯着淋巴結。
淺表淋巴結切除的手術風險,與淋巴結的大小、具體位置以及是否與重要器官相鄰近有關。如果該淋巴結周圍沒有複雜的血管、神經組織,那麼手術帶來的主要問題就是手術後皮膚上會有一個瘢痕。
手術的醫生都必須熟練掌握該區域的解剖結構,并有應對意外損傷後修複的器械和技術條件。 比如在下颌角附近的淋巴結,臨近面神經,手術如損傷面神經後會導緻面癱。
淋巴結的情況有時候很複雜,本文隻是簡單介紹了比較常見的幾種。平時我們要多注意這個“烽火台”的信号,發現問題盡早找相關科室就診,早檢查,早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