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作為學術委員會的一員,校内聽評課18節,外出學習聽課13節,在數量上算合格了,完成了任務。通過聽課與評課,以及和開課老師的個别交流探讨,學到一些新招,又有一些新的感悟。我的體會,凡有感悟,如果不寫下來,就大多成為過眼煙雲,過一段時間就忘得差不多了。為此,今晚就寫一下,把這些零碎的東西整理一下,也算是一個小結吧。
1.導入要簡潔,目标要明确。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可起到承上啟下,激發興趣的作用。可以以舊引新,可以情景導入,要以實驗導入,不管怎麼導,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導入要簡單,時間不能太長。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前二十分鐘的精力是最集中的,本課的教學重點要在前二十分鐘内完成。導入時間過長,沖淡主題,得不償失;二是導入時就要明确教學目标。所謂教學目标,就是這堂課我們要學什麼,搞清楚幾個問題,要學到什麼程序,開始上課前一定要有一個明确的交代。這是有心理學原理依據的,一個人有了目标以後,他接下來的活動才是定向的、高效的。目标不明,學生的心思左右搖擺,就可能做不到專心緻志。
2.先學後講,避免零起點教學。
什麼叫做零起點教學呢?就是一個内容,學生沒有看,老師直接講,下面我們學什麼?然後按部就班地講下去,講完以後做練習,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這樣做,學習内容學生事先沒有接觸過,心中沒有數,效果不好。再比如,數學課,老師出示題目後,然後讀題、分析,講思路,講方法,再闆書解題過程,這樣的教學也是零起點教學,部分學生聽懂了,但還是被動思維,被動思維是層次不高、印象不深的,講完以後你讓他課後再做一遍,可能還是寫不全、寫不對的。這樣講,基礎差的學生聽不懂,因為事先沒有思考,理解力是跟不上的。所以,教學要有效率,可學習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學生先學,先看,先思考,先動筆,在這個基礎上,老師再出來點撥、講解,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現在都在提倡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那麼,學生的自主學習怎麼體現?先學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北京有個數學特級教師叫孫維剛,全國有名的,他的教學思想就是讓學生超前思維,所有的定理、公理、題目都是先讓學生去證明、去做、去思考,然後再出來講。我以前在網絡上聽過他的報告,他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從高一到高三,我幾乎沒有講過一道完整的題目,都是先讓學生想、做、動筆,最後才站出來講。”當然,他的生源和一般學校也不一樣,但他的這個做法是有道理的。還有,數學特級教師邱學華的嘗試教學法,都是先學後教,先做後講,沒有起點,老師不開講。所以,先學後講,先思後講,盡力免零起點教學,可以給提高課堂效率提供一條基本的思路。
3.用好最近發展區,實施結構教學法。
就是新舊知識要盡可能地聯系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形成一張網,這樣學得更牢固,而且容易舉一反三。比如,給你介紹一個人,過幾天你可能馬上就忘記了,但如果把這個人與你熟悉的具體的人或事聯系起來,比如是你某一個同學的哥哥,那你就不容易忘記。這就是結構教學法的好處。我們數學組以前有一條很好的經驗,叫做“滾動複習法”,一節課把上一節課的内容複習一下,一個階段下來,把前面幾節課學過的東西再整合起來,複習一下,起到兩個作用:一是經常複習,防止遺忘;第二個就是結構教學,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結構、知識鍊條,學生就學得更紮實,更牢固,零碎的知識捆在一起用起來更有力量!開始慢一點,花一些時間,但在以後總複習時就可以省掉不少精力,減少一些差錯。學習新知識,盡可能要和學生已知的知識相聯系,和生活經驗相聯系,和學生熟悉的、掌握的經驗相聯系,橫向縱向聯系起來,學新固舊,激發興趣,形成知識結構。這也可以成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