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賦能智慧教育?來源:【中國教師報】随着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快速普及和深度應用,區域教育将發生哪些改變?,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數字化轉型賦能智慧教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數字化轉型賦能智慧教育
來源:【中國教師報】
随着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快速普及和深度應用,區域教育将發生哪些改變?
在七年級《聚落》這節地理課上,山東省濰坊外國語中學教師趙曉冰利用百度地圖把學生視野拉向千裡之外的甘肅,讓學生感受高原地區聚落形态,了解地形對城市發展的影響。随着學生興趣的激發,趙曉冰再把學生視野拉回現實,讓學生感受平原地區聚落形态以及城市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一經對比,學生便一目了然。
在濰坊市濰城區智群學校一年級語文課上,教師借助智慧校園平台把生字書寫同步到學生的臨摹台上,學生可以清楚看到教師書寫的每一個細微變化。而任意一名學生的書寫也可以同步到黑闆上,讓教師實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态。
今年8月12日,在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空中格鬥賽”項目中,由濰城區芙蓉小學3名學生組成的戰隊每場比賽都完勝對手,最終奪得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空中格鬥賽”冠軍。學生林浩軒在“物流搬運賽”項目中榮獲二等獎。在這所學校,無人機社團已不是第一次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了。
平台、資源、技術、社團……這是數字化時代的高頻詞,把它們植入教育領域,肉眼可見的變化真實發生在濰城區每一所學校裡、每一位師生身上。“搶占技術制高點,以技術改變教師教學方式,以技術重構學習樣态,我們正在積極探索。”濰城區教體局局長李建剛說,“數字化撲面而來,教育人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整合、拓展為自己所用,打破信息化和數字化‘圍城’”。
深化“雙減”,濰城有了新答卷
“傳統的紙質作業已難以滿足師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學生寫作業出現倦怠、敷衍等情況,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難免出現形式少、内容重複、缺乏趣味性等現象。”濰州麓台學校副校長李雪梅說,“作業已成為師生、家長難言的痛”。
在傳統學校教育中,教師面對的是以班級為單位的一個整體,而寫作業是學生的個體行為,面對不同成長需求的個體,精力有限的教師很難精準掌握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分層作業、個性化作業很難實現。
打破這種供需矛盾,成為濰城區教育局深化教育改革、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落腳點。為此,濰城區建立了大數據精準分析平台,依托網閱、手閱、手機拍照等數據采集方式,在課堂上實現全場景動态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形成可信、多元、實用的學生發展評價報告。
“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通過紙筆測試和作業已無法實現實時記錄和有效監測學習過程,而在大數據精準分析平台的支持下,每次測驗、作業後,教師通過數據庫的數據對比能随時掌握學生成長軌迹并及時給予反饋。”濰城區教體局信息中心主任魏兆豐是大數據精準分析平台的積極推進者,“不僅如此,教師基于對學生表現的分析,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提高作業布置的精準性”。
大數據精準分析平台還讓教師騰出更多時間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或輔導。針對學生不會或易錯的知識點,平台形成的個性化學習手冊可以幫助學生舉一反三、遷移應用,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
濰坊外國語中學初三年級主任趙傳剛利用大數據精準分析平台對年級教學質量進行分析,形成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質量分析報告,對學生進行專項培養和設計不同成長路線。“我會把學生每次的考試成績制作成曲線圖,實現學生成長用數據說話”。
除了借助大數據精準分析平台,區教體局還鼓勵學校自主探索,形成學校解決作業問題的“一校一案”。“‘班小二’的使用讓作業布置簡單方便,教師對着黑闆拍照就可一鍵發送,若忘記布置随時随地可以補發。還可以自動微信提醒家長查看當日作業内容,家長可以及時反饋作業完成情況,教師随時進行批改點評。‘班小二’還會自動進行學情分析并設置榮譽榜,點擊即可生成電子獎狀,激發學生寫作業熱情。”濰城區月河路小學教師文穎略顯激動地分享道。
“作業精準高效,讓師生負擔降下來,這是落實‘雙減’的必然要求,同時你也會發現,借助信息化、數字化手段課堂的效果也好起來,可謂一舉多得。”建校僅一年的濰陽學校副校長馬春萌真切感受到了這種改變。
比如,在《反比例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數學課上,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雙曲線與兩坐标軸無限靠近的理解比較困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濰坊第八中學教師田慶一改傳統“教師示範—學生模仿—師生讨論—教師總結”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帶進微機室,讓學生利用繪圖軟件畫一畫、演一演,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與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
在濰城區,無論城鄉,這樣有趣、生動的課堂每天都在上演。
濰城區于河實驗中學是農村學校,學生基礎普遍較差,學習興趣不高。為提高學生課堂的學習積極性,學校采用各種免費軟件制作了不同功能的交互式輔助程序,如用編程貓設計課堂抽獎小程序、用少兒編程軟件設計物理模拟實驗、用優芽動畫軟件制作動畫……學生在享受互動遊戲樂趣的同時,也收獲多多。
搭建智慧校園雲平台,打破“數據孤島”
數字化為教育打開了新的世界,但面對琳琅滿目的産品、平台、資源,該如何選擇,不能讓數字化成為師生不能承受之重。
“任何一項技術或手段,都應該是利于教師更便捷開展工作,而不能成為教師的負擔。”濰坊第五中學黨總支副書記王欣說,“在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貪大貪多,而是找準切入點,以滿足教師需求為本、應用為本,不能這山望着那山高。”
濰坊第五中學推進教育數字化的切入點就瞄準了區教體局搭建的平台——智慧校園雲平台。
據魏兆豐介紹,智慧校園雲平台貫通教、學、管、評核心業務,能夠統籌教育數據的收集、管理、共享、分析和應用,推動教學精準化、管理精細化和決策科學化。平台縱向融合國家、省、市、縣(區)、校五級各類教育信息系統,橫向對接其他行業平台,實現用戶統一認證和數據跨層級、跨部門共享,打破了“數據孤島”。同時,智慧校園雲平台為全區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提供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推動教學、學習、研修、管理、評價與師生的有效聯結,實現“人人有空間、人人用空間”。
“每到暑假,學校都會給學生布置一些拓展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今年暑期我們就布置了5類15項活動,但這些活動怎樣展示、如何評比就成了讓人頭疼的問題。”王欣說,“如果把這些活動的反饋都搬到智慧校園雲平台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而且還充實了平台和校本資源庫”。
目前,智慧校園雲平台已自建區級數字資源30TB,共享國家級數字資源500餘萬個,引進國家“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優質課資源,已成為區域推進教育數字化非常重要的載體。
同時,濰城區鼓勵各校結合本校實際購買或者開發個性化應用系統。對于有條件的學校提倡獨立設計、獨立建設,最終與智慧校園雲平台進行數據對接。以濰坊外國語學校、濰州麓台學校、實驗小學、利昌學校、月河路小學等學校為試點單位,先行先試、競相發展,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企業提供信息化教學應用專家,提供培訓、答疑、教研、磨課、評比等服務,指導學校教師開展網絡學習空間、校園辦公、智慧備授課等應用探索,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為區域推進智慧教育提供寶貴經驗。
濰城區智群學校學科教研組把創編的精品作業上傳智慧校園雲平台,形成海量優質作業資源。大量的課程資源、名師視頻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空間,更好解決了學生個體存在的學習問題。
“區域做好頂層設計,提供‘規定動作’,學校具體實施,探索‘自選動作’,這樣的上下聯動就成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惠之于民’。隻有這樣,教育數字化才能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看見區域數字化百花齊放的态勢,李建剛信心滿滿。
為成長畫像,教師培養有了AI支撐
教師是區域教育發展的源頭活水。在數字化背景下,區域如何借助數字化手段為教師成長賦能?據統計,近3年來濰城區招聘新教師1000多人,如何讓新教師盡快成長起來,這是擺在濰城教育人面前的現實課題。
當濰城區在開足馬力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時,許多來自一線教師的成長案例,提振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的信心。
在2022年第二十三屆全國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上,濰城區永安路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曹萌萌輔導學生的3D作品《物聯網智能病房》獲濰坊市一等獎,這也是全市唯一入圍大賽的小學組作品。這位入職4年的新教師主動學會了使用視頻軟件、編程軟件、圖像處理軟件,通過提高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越濃厚就越想了解它、駕馭它,如果按照傳統課堂教師講完學生原樣操作的機械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後消極對待。科技是教育發展的未來,我們一定要主動擁抱它。”曹萌萌說,“反過來說,我們在積極探索與嘗試的過程中,數字素養也得到提升”。
“區域在推進數字化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教師不會用、用不好、不願用,所以我們提倡數字設備甯可用壞而不是閑壞。”李建剛說,“我們希望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曹萌萌’。”
濰坊第三中學語文教師劉婧雯在教學中面臨最大的困擾是:課前沒有辦法準确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情,課中無法對每一位學生的回答都作出即時反饋,課後學生作業主動性差,應付了事。
為了解決這些困惑,課前她利用問卷星發布調查問卷,在設計調查問卷時不僅有知識層面的調查,還設計了關于學生認知情感意願等方面的問題;在預習環節,她在智慧校園雲平台上發布任務,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任務并錄制講解視頻上傳平台。課中她借助班級優化大師等數字化手段,根據不同的任務要求對學習小組進行不同的組織與管理。課後她讓學生将課堂所學的知識與數字化技術結合起來,比如利用抖音等平台形成短視頻上傳智慧校園雲平台,豐富課程資源的同時還可以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
“從大處講,數字化是一個杠杆,可以撬動教育教學改革;從小處講,數字化讓知識流動、讓思考留痕、讓學習無處不在。”劉婧雯說。
劉婧雯在上課過程中,裝有AI測評系統的精品測評課室就可以自動捕捉她的語言和表情,自動分析課堂行為,如總是向某一個方向看、帶有口頭禅等,課後劉婧雯就可以通過回放找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改正。
現實中,教師隊伍素養整體提升面臨測評難、記錄少、提升難的窘境。針對這樣的現實,濰城區通過教師能力AI測評系統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提煉分析,對教師教學能力進行精準診斷。“借助AI技術實現了為教師畫像,教師就對成長有了清晰的輪廓。”魏兆豐說。
與此同時,濰城區積極搭建教師網絡研修平台,構建線上線下、選學推送相結合的教師智能研修模式,為教師素養提升提供資源、載體支撐。
提高教研活動對教師的吸引力是教師參與教研的基礎。濰城區強化教研方式的智能化轉型,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研究學生學習、改進教學方法、優化作業設計、解決教學問題等方面的作用,通過收集和分析教學、教研、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明确教研主題,制訂教研計劃,讓教師逐步從經驗評判、宏觀評判和被動評判走向精準研判、微觀研判和自覺研判。
“教研方式的改變讓教師看見了成長的可能性,增強了教師對教研活動的‘黏性’。”入職濰城區南三裡小學兩年的教師張志浩深有感觸,“很多時候,區教體局是營造一種數字化技術環境,隻有親眼見過、親身經曆過,才能創造出新的方式、新的機會、新的增長點”。
本文來自【中國教師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