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若是提起唐朝之時的詩人,恐怕我們第一個想起的都是李白,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唐朝的人民心中最受喜歡的詩人卻是白居易。之所以會是這樣,首先是因為白居易的詩歌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那就是絕大多數都非常的通俗易懂,要知道,雖然唐朝非常的開放,但實際上人民的文化水平也沒有多高,所以詩人們寫的稍微複雜一些的詩,在民間是無法傳唱開的。
但是白居易不一樣,根據《冷齋夜話墨客揮犀》記載,白居易每創作出一首詩,都會找不識字的人念給他們聽,要是聽不懂,他就修改到能聽懂為止。雖然說這隻是一個傳說,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到他的一種态度,他非常願意為普通的人民發聲,在這點上他與杜甫倒是不謀而合。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白居易一首非常經典的詩。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
半匹紅绡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
這首詩是他的組詩作品《新樂府》中的第32首,這首詩所講述的就是他為賣炭老人鳴不平。衆所周知,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便開始了下坡路,詩人在寫這首詩時,正是元和年間,皇帝是唐憲宗。唐憲宗在前期也是想要勵精圖治的,然而卻迷失了本心,後期他更是重用宦官,導緻宦官們無法無天。
這些宦官行事嚣張又過分,在購買物品時總是以超低的價格買入,有時甚至還不給錢,這讓百姓們苦不堪言,而詩人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對人民百姓的無限同情以及對那些宦官們的不滿與憤怒。
在這首詩文的開頭4句中,詩人講述的是這位賣炭的老人生活的艱辛。這位賣炭的老翁每天都待在山中砍柴燒炭,身上臉上都是塵土,再加上常年煙熏火燎,早已看不出原本的樣貌,頭發花白,手指則是烏黑。通過外貌的描寫,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老人生活的艱難,也是在為後續做鋪墊。
在接下來的兩句中,詩人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寫作手法,他問老人賣炭的錢都用來做什麼?老人告訴他買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食物。看似很簡單的兩句話,但實際上作者卻是在告訴我們,老人賣的這些看就是他未來生活的希望。
後兩句講述的則是這位老人的希望,雖然他身上穿着非常單薄的衣服,但是卻希望天能更冷一些,這樣碳就不至于賣的太便宜了。正巧那日天公作美,晚上下了場大雪,于是在第2天日出時分,他就趕着車前往集市,他出門出的太早,集市門還沒開,又冷又餓的他隻好在泥地中休息。
詩人用短短的幾句就将這位賣炭老人的困頓生活表露無遺,然而接下來這位老人要面對的卻是深深的絕望。因為有兩個騎着高頭大馬的宦官來了,他們說是奉了命令,就拉着這1000斤的碳走了,隻留下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绫。
然而這對于這位老人來說又有什麼用?說是交易,可實際上就是強取豪奪,沒有了炭的老翁,他的生活後來又該怎樣?整首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詩人并沒有為我們描寫結局,也沒有說什麼諷刺的話語,但是越是這樣,越是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
可以說這首詩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堪稱完美的,然而唯有一點卻一直是以人争議的,那就是這句"心憂炭賤願天寒",有很多人覺得未免太自私了些,大家覺得這位賣炭老翁是自私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