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業備戰翻身仗線上旅遊成熱點?攢一個小假期,來一趟舒心遊,享受優質服務在當代,遊客的出行願望呈現多元需求,景區以滿足需求為中心進行目的地管理和營銷,持續推出多元方案,其中,“互聯網 ”不啻為衆望所歸的優化手段,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文旅業備戰翻身仗線上旅遊成熱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旅業備戰翻身仗線上旅遊成熱點
攢一個小假期,來一趟舒心遊,享受優質服務。在當代,遊客的出行願望呈現多元需求,景區以滿足需求為中心進行目的地管理和營銷,持續推出多元方案,其中,“互聯網 ”不啻為衆望所歸的優化手段。
從線上預約到“一機遊”,從線上消費到線上營銷,“互聯網 旅遊”早就存在于人們的出行生活中。但與其受關注程度和投入力度相較,遊客反響卻褒貶不一。“互聯網 旅遊”的新風口在哪兒?高質量發展新機遇怎樣把握?業界仍在迫切尋求答案。
提質增效 “互聯網 旅遊”怎樣理解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互聯網 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定位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出5個基本原則、8項重點任務。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運用好‘互聯網 ’,推進線上線下更廣更深融合,發展新業态新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務和産品。”“十四五”規劃則在《數字化應用場景》專欄中明确了“智慧文旅”建設内容。旅遊業數字化轉型發展一再得到政策加持,“互聯網 旅遊”前景被業内看好。
近年來,各地發力智慧旅遊建設的确産生一定成效,不少景區的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雲旅遊”從受新冠肺炎疫情倒逼轉為主動出擊,也發展出一些新業态。但旅遊各個環節不盡如人意的現實也在反複提醒業界:乘着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東風,提質增量,讓“互聯網 旅遊”脫虛向實,真正産生倍增效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例如,部分景區新推出人臉識别技術,但刷臉遠不如刷健康碼或身份證的時間來得快,遊客排隊時間更長。不少景區預約管理系統“後知後覺”,遊客到場才通知限流。一些景區幾次數字化升級都忽視特殊群體需求,老年群體、殘障群體仍“被冷落”。
如果遊客身在所謂的智慧景區,仍陷于漫長等待,苦于人海喧騰,難免要質疑新技術的效果,景區的吸引力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互聯網 旅遊”發展論壇上,文化和旅遊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數字時代的全面到來和國家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政府建設的部署,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對‘互聯網 旅遊’發展方向要有準确的把握,同時結合居民消費升級需要,引導行業順勢發展。”
論壇期間,文化和旅遊部相關負責人詳細闡述了智慧旅遊未來發展的方向、導向以及方法:加快推進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智慧旅遊發展,需要準确把握“互聯網 旅遊”發展方向,主動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打通數據孤島;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引導旅遊公共服務模式創新,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開發專門的應用程序和界面;加快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讓文化和旅遊資源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推動旅遊消費提質升級。
論壇反響熱烈,更值得關注的是,各方已不再将目光隻聚焦于數字化基礎建設,而是更加理性地看待現狀,厘清重點,準備充分再迎挑戰。
平台打造 “互聯網 旅遊”服務于什麼
“互聯網 旅遊”的基礎是工作流程的數字化和消費環節的互聯網化。初期階段,旅遊行業花大力氣建設數字化平台,“高大上”的軟硬件林立,效果怎樣呢?曾有旅遊從業者笑侃:花大錢買擺設——政府有了政策導向,景區購置了數字大屏、上線了專屬App,結果采集、分析、數字化呈現的都是第三方的數據,看起來有模有樣的“智能指揮系統”,實則“空心無腦”,和本景區關系不大,遊客沒怎麼受益,反倒給花式包裝技術方案的供應商做了嫁衣。
現階段,“互聯網 旅遊”落地實施已經産生落差。一面是“一機遊”“一碼遊”遍地開花,為遊客享受多元化體驗和服務提供可能。一面是平台利用程度不夠高,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設、輕運營”“重面子、輕實效”等問題,既未能顯著增加經濟價值,也未能充分發揮公共服務平台的應有作用。部分地區仍存在“一次建設,一勞永逸”的心态,雖然硬件更新到位,但是管理思維模式尚未能及時轉換,還不能真正做到主動熟悉互聯網行業規律,為己所用。
“旅遊業融公共服務和市場價值于一體,要求政府參與,但在哪個環節介入、程度如何把握、定位怎樣調整,十分考驗治理智慧。”就技術應用層面,中國旅遊協會休閑度假分會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曾博偉認為,旅遊業雖不是原發科技的産生地,卻可以成為現代科技應用的重要領域。尤其需要警惕“為技術而技術”,防止技術變成擺設或重複建設,與實際需求脫節。技術應用要見實效,最終應體現在能夠創造價值上,隻有讓5G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等逐漸成熟的技術,有效運用于豐富旅遊體驗、增加旅遊消費、促進文旅融合、提高服務效率、優化旅遊治理等方面,科技在旅遊領域的作用才得以真正凸顯。
以人為本 “互聯網 旅遊”需要建立跨行業新共識
“互聯網 旅遊”涉及政企學研多種力量,有機結合效率倍增,無序相加則可能内耗。要擺脫“乘興而建,敗興而荒”的惡性循環,形成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需要有新的發展理念。
目前,各地加速推進“互聯網 旅遊”,旅遊目的地打出智慧旅遊、數字化、“雲旅遊”等營銷概念,遊客更加期待技術和服務的創新。但不可否認的是,除了增設線上平台與移動應用,實現預約、導覽、線上體驗等功能,目前還需更多突破。
諸多探索中,政府、旅遊企業、技術服務商和研究機構達成新的共識:“互聯網 旅遊”不是速效黏合劑,而是跨界整合、循序漸進完成資源積累的過程。這裡需要政府拿出切實可行、務實靈活的政策指引,扶持對位;需要旅遊目的地以滿足遊客需求為中心,盤點技術要點,綜合規劃,紮實推進;需要各類服務商掌握旅遊行業深層需求,提供合理可行的技術方案;還需要所涉行業推進智慧旅遊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打通文化和旅遊與公安、交通、氣象等部門的相關數據信息,完善底層數據,形成真正的大數據體系,最終讓雲概念落地,帶動多元消費。
記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12月,美團用戶留言最多的一條好評達2萬字;而互動率最高的一條評價有6805條留言,大家對景區遊玩攻略和為什麼好玩展開了非常激烈的讨論。
遊客的熱愛與熱情,正通過“互聯網 ”轉變為真實可見的數據。從不了解用戶意向、到準确把握用戶喜好,最終完成體驗設計,旅遊目的地正通過“互聯網 ”把遊客口碑變成品牌。
“目前,文旅産業給遊客提供的服務體驗環節中,缺乏相對有效的分析管理和優化工具。而在線預約,是達到量化、精細管理非常重要的基礎和手段。通過将用戶、用戶行為數字化,才能知道怎樣保障用戶基本利益,怎樣設計更好的用戶體驗流程,怎麼優化服務環節,才能将景區動态變化的信息及時、有效地傳遞給遊客,讓遊客有合理的預期。”美團相關負責人表示,行業需要形成快速反應的能力,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幫助解決問題,促進供需精準匹配,優化遊客體驗。美團在助力“互聯網 旅遊”的發展方面已經有諸多探索,包括信息、服務、安全管理以及超級團購、直播預售等新營銷模式,發揮互聯網優勢,支持旅遊服務和産品的快速叠代與升級。
圍繞滿足市場主體需求,中國服務貿易協會文化旅遊分會秘書長李默妍有自己的思考,“主力消費人群年紀愈來愈年輕化,對于旅遊的訴求已不僅僅是大好河山打卡集郵,而更追求有意思、有意義、有獲得。”李默妍表示,應從内容、媒介、服務入手,在“互聯網 旅遊”大趨勢下,謀求新發展。
媒介層面,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旅遊行業危中尋機,互聯網平台企業掀起抄底潮。綜觀滴滴布局房車遊産業鍊、高德視頻趣玩線路貫穿商家、美團加碼智慧景區投入和優惠券,流量湧入無疑是帶動消費的強心劑。然而,火熱背後的深層邏輯仍是尋找文旅細分行業下自身定位,即‘互聯網 ’的加号指向。“每個互聯網平台都有各自特點,文旅叠代破局發展需要的是各方智慧的合力,而非簡單的組合。”李默妍表示。
内容和服務是旅遊行業的根本。以景德鎮浮梁縣為例,李默妍分析,浮梁瓷茶文化與生活場景通過數字技術遷移至網易大型遊戲《逆水寒》隻是開始。後續的特色線路打造、特色産品設計營銷、衍生品開發等是長期過程。類似曆史沉澱豐厚的地區,結合現代元素提煉,服務的提升是文旅新消費、新模式、新動能的根本。在此基礎上,不同平台的流量注入,才能完成産業轉化。
總而言之,“互聯網 旅遊”正在發展中,亟待完善架構和細節。矛盾和問題不可避免,需要政策及時引導,提示行業理性投入。正如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近日聯合發布的《全國“互聯網 旅遊”發展報告(2021)》所倡導的,培育“互聯網 ”新主體,構建智慧旅遊新格局。要培育更加廣泛的消費基礎,未來的“互聯網 旅遊”屬于為遊客創造美好生活和消費場景的數字技術服務商;要建設面向未來的市場主體,加強科技、文化和旅遊企業的深度融合;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定期評估互聯網和數字化對旅遊業的影響。
作者:記者 王 彬
來源: 中國文化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