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甯11月2日訊(記者戴威林溪)伴随着刻刀刺入木頭的聲音,不一會兒,一個小葫蘆就在王會興老人的手裡誕生了。
除了手上這個小葫蘆,他最擅長的還是制作擀面杖。在濟甯金鄉縣的馬集鎮大集上,86歲的王會興老人面前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擀面杖,大的賣10塊錢,小的隻賣5塊錢。
這些擀面杖根據大小、形狀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用途。有烙餅用的,有擀面條用的,還有做點心用的……雖然看起來不太起眼,但這些可都是真材實料。
王會興家裡擺放着一台電動楦床,這對他來說,僅僅适用于木制品的初步制作。即便擀面杖已經通過機器完成,但是王會興還是要手工再打磨一下。“手工活兒拉弓走得慢,機器則速度太快容易打顫”,所以在王會興這裡,還是慢工出細活。
慢慢拉弓、細細打磨,這樣做出來的擀面杖才讓王會興覺得能拿得出手。正是因為愛好這行,王會興一幹就是70多年,木頭上的年輪見證着他日漸成熟的手藝,手上的老繭似乎是王會興頒給自己的一枚勳章。
老手藝的尴尬境地
随着現代科技的發展,手工活已經逐漸被機器取代。民族手工刺繡被電腦繪制排擠,手工刻章被電腦刻章代替,傳統手工技藝的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王會興老人的這門手藝也不例外,似乎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俺莊裡做這個活的就這幾個人,比我好的活沒有,這幾個縣裡沒人做,跟我的活比不了。咱這個縣的和外縣的人都覺得我做得好,我的活還是紮實。”說起自己的手藝,王會興頗為自豪。然而自豪過後,他的臉上卻閃過一絲惆怅,“那時候多,以前光俺這個莊就十幾家子學這個手藝的,外邊也有,幹着幹着都沒了,又不掙錢。”
王會興用的楦床是父親留給他的,年齡比他還大,就是這樣一張老舊的楦床,他一直用到現在。王會興的這門手藝祖上已經傳了七輩,那時候,老一輩們走村串巷賣這門手藝還能養家糊口,但是現在,僅僅靠這門手藝已經難以維持生計,又加上學手工活有苦又累,年輕一輩很少有人願意接下去。
王志偉是王會興老人的小兒子,他從父親那裡學會了這門手藝,但是迫于生活壓力,他隻能把這門手藝作為自己的副業。“我再接過來基本上就沒有了,到這輩,我要是不接過來就失傳了,基本上就是面臨這樣的問題。”王志偉說。
編後:随着現代科技的騰飛,這些在曆史長河中保存下來的民間老手藝正在被邊緣化,它們正伴随着一代代老人的逝去逐漸銷聲匿迹。如何拯救瀕臨失傳的民間老手藝,傳承那些獨特美麗的絕活兒,把中華傳統文化的"根"留住,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