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昆曲申遺時間
昆曲申遺時間
更新时间:2024-10-03 16:40:17

昆曲申遺時間?來源:光明日報今年是昆曲成功申遺20周年,就昆曲本身來講,自申遺成功之後到今天的20年裡,變化是巨大的從事昆劇演出的劇團增加了很多,如永嘉昆劇團、昆山當代昆劇院和台灣的台灣昆劇團、台北昆劇團、蘭庭昆劇團,昆曲成了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以北京昆曲研習社、北京國際曲社陶然分社、上海昆曲研習社為代表的各地曲社也産生了六七十個,而昆曲從業人員中,年輕人的比例也在不斷增長這是可喜的成績,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昆曲申遺時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昆曲申遺時間(昆曲申遺成功20年)1

昆曲申遺時間

來源:光明日報

今年是昆曲成功申遺20周年,就昆曲本身來講,自申遺成功之後到今天的20年裡,變化是巨大的。從事昆劇演出的劇團增加了很多,如永嘉昆劇團、昆山當代昆劇院和台灣的台灣昆劇團、台北昆劇團、蘭庭昆劇團,昆曲成了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以北京昆曲研習社、北京國際曲社陶然分社、上海昆曲研習社為代表的各地曲社也産生了六七十個,而昆曲從業人員中,年輕人的比例也在不斷增長。這是可喜的成績。

要按照“保護、繼承、創新、發展”的八字方針來對待昆曲,任何人都不會提出異議,問題是如何保護繼承,又如何創新發展?這始終是讓昆劇業界極為焦慮卻又亟須解決的問題。

人們在實踐中摸索出了這樣的途徑,即用演出折子戲來傳承昆劇藝術,以赓續傳統,除此之外,用改編傳統劇目與新創劇目來發展昆劇藝術也是有效途徑。但是,從接受的角度來說,“老戲老演”的折子戲,能較好滿足昆劇老戲迷的審美趣味,而對于擴大觀衆數量、吸引青年人進入昆劇劇場的作用還不明顯;許多新創劇目則由于在取材叙事、思想表述、形象塑造、曲唱表演等方面,或不能表現昆劇的美學精神,或内容與形式不能和諧統一,演出一兩場便銷聲匿迹。如何解決這二者的困境,需要昆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共同為之努力。

1.傳統劇目改編越來越熱

觀察這些年的昆曲市場,我們可以發現,隻有改編傳統劇目的成功率較高,才能不斷給昆劇注入新的生命活力。近幾十年來,對傳統劇目的改編與上演,從未停止過。主要劇目有《西廂記》《長生殿》《風筝誤》《獅吼記》《牡丹亭》《玉簪記》《繡襦記》《白羅衫》《連環計》《白蛇傳》《桃花扇》《琵琶記》《漁家樂》《樊香記》《爛柯山》《義俠記》《鐵冠圖》《一捧雪》等。有些劇目如《牡丹亭》,多個演出單位進行改編,有北方昆曲劇院1980年時弢、傅雪漪本,上海昆劇團1982年陸兼之、劉明今本,江蘇省昆劇院1982年胡忌本,蘇州昆劇院2003年白先勇青春版本,江蘇昆劇院2004年張弘本等。《長生殿》也是各劇團青睐的劇目,僅上海昆劇團就有三種改編本,為全本版、精華版與傳承版。據不完全統計,由傳統劇目改編上演的戲,占到全部昆劇演出劇目的65%左右,而得到中國藝術節大獎、國家精品劇目等國家級獎項的則全部是此類劇目。

由此可見,傳統劇目的改編成功率相對于創編要高得多,但也并不是所有成功的劇目都能雅俗共賞,既得到戲曲專家們的歡迎,也能得到廣大普通民衆的稱贊,相對來說,兩岸三地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和永昆根據我國現存最早的劇本《張協狀元》改編的同名昆劇和上昆改編自《鐵冠圖》的《景陽鐘》獲得了普遍的肯定,尤其是這三部劇讓許多從來沒有接觸過昆劇的青年觀衆從此迷上了昆劇。

2.切合時代精神、傳播正能量的作品最受歡迎

從改編成功的劇目中,可以看到,選擇切合時代精神的劇目,以激揚社會正氣,反映大衆道德要求是昆曲傳統劇目改編叫好又叫座的法寶之一。傳統昆曲故事中所展現的道德觀、倫理觀、價值觀,反映了中國人民忠貞、誠信、慈愛、寬容等自古有之的美好品質,在今天,這依然是一部文藝作品能吸引觀衆的重要因素,真善美的傳播與歌頌,從來不過時。

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昆曲人,利用舞台來宣揚正确的道德觀念,或塑造具有榜樣作用的光輝人物形象,或批判自私、殘忍、賣國、奸詐、貪婪等行徑。青春版《牡丹亭》以“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三個單元的故事,淋漓盡緻地表現了那動人美好不摻雜任何功利的愛情,激發了人們對純真之情的向往。《張協狀元》與《景陽鐘》則通過展示反面人物形象的醜陋靈魂,如貧女與勝花一死一傷,皆因為張協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來取舍“性命”與“名節”的實用主義的市儈哲學;周奎等一幫奸佞貪婪的官員因隻顧滿足個人的私欲,而緻使大明的政權傾覆、山河破碎。

這些反面人物的形象能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卑劣品質的罪惡與危害。許多人以為這些劇旨是現代意識注入傳統劇目所緻,這實在是一個誤會,劇目所要宣揚的思想觀念,原著本來就有,改編者隻是強化、突出了而已。

3.在尊重原創基礎上進行創意創新

此外,成功的傳統劇目改編往往在尊重原劇、充分運用其表演藝術的前提下,做應合今人審美要求的改編。舊時演出于富貴之家紅氍毹上的傳奇一般都在四五十出之上,而要将之搬上今日劇場舞台,且獲得生活節奏快的當代觀衆的喜愛,删減是必須的。

然如何删減呢?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白先勇要求改編者“隻删不改”,更不能增加,所以将55出縮減成的27出,在原劇中都能找到。尤其是留存至今的折子,一個也沒丢掉,這樣便因襲了原劇的藝術形态,人們在新編劇目中依然能看到原劇核心的内容與形式。

南戲《張協狀元》産生于戲曲誕生初期,不僅演員人數少,布景道具也幾乎沒有,常用人做門、凳子、廟中的鬼神塑像,本是不得已而為之,倒成了一種表演特色。永昆《張協狀元》繼承了這樣的表現方式,一部時長兩個小時的大戲,隻用了6個演員,卻扮演了12個角色,醜角分别演了小二、王德用、廟鬼和強盜甲,末角扮演了李大公、祗侯、黃門、強盜乙。舞台上連一桌二椅也沒有,布景道具全由演員的身體臨時充任。

《景陽鐘》雖然改編的幅度較大,但也是以原劇的《亂箭》《撞鐘》《分宮》《殺監》四個折子為核心生發出來的,其表演更是以留存下來的折子為基礎。但對于原劇和今人審美要求抵牾的内容,無疑須進行修改。南戲《張協狀元》在張協拒絕千金小姐王勝花求婚的情節上,沒有交代清楚他的動機,使得人物性格不統一,損害了形象的完整性,改編者則修補了這一明顯的漏洞,讓人物行動有了心理依據。

4.符合當代審美,又不失傳統精神是創作原則

昆劇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劇種,在于有着獨特的聲腔音樂,倘若在這方面弱化了它的個性,無疑會從根本上扼殺它的生命。

聲腔音樂以正宗、悅耳、有助于劇情發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為原則。改編傳統劇目時,在音樂的處理上都特别小心,有效的做法是,全依傳統唱腔,以保持原汁原味,若要變動,須要像青春版《牡丹亭》這樣處理:經典唱段基本不動,對不常演出的、人們不太熟悉的唱段,在不影響原有風格的情況下抽掉一些闆眼,使之節奏緊湊、流暢,如《冥誓》中的【太師引】等;對與情節和人物心理相悖或不切合的少部分曲子則按照昆曲的旋律進行重寫,如下本《圓駕》中的【南雙聲子】【北尾】;對新寫的《标目》中【蝶戀花】這樣的《納書楹曲譜》裡沒有工尺譜的曲子,則從【皂羅袍】【山桃紅】兩個曲牌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旋律加以完善,通過不同的變奏手法,形成杜麗娘與柳夢梅這兩個主人公的主題音樂,以貫穿全劇。

昆劇能夠成功改編傳統劇目,歸因于改編者敬重傳統,并自覺服務于當代的意識,尤其是能以廣大觀衆為中心,無論是内容還是形式,都能從觀衆的審美需要出發。這樣的戲劇理念,對于整個戲曲的振興工作也是有指導意義的。

(作者:朱恒夫,系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