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張照片在馬鞍山的朋友圈中傳開了。清澈的天空一望無際,在不遠處,南京的紫金大廈似乎觸手可及。不知道馬鞍山的朋友有沒有今夜的月亮特别圓的感覺,反正外地的朋友,看到此景,會驚訝于兩省的兩個地市會如此之近。确實,從馬鞍山到南京,不過20公裡。也就是一個大城市的半徑外延了一些距離。
相傳,馬鞍山是項羽在今天和縣烏江邊自刎後,烏骓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那個時候,南京還叫金陵邑,比起項羽生長和發迹的彭城地區(徐州、宿遷)等地來說,當時可能還不算太發達。畢竟,當時的好地方還是集中在中原地帶,黃淮之間。
不知道當年的馬鞍山居民是如何看待南京的,也許隻是東面的一座小城,至少跟當時的世界級大都市彭城、鹹陽等還是不能比的。但很快,南京龍居虎盤的地理優勢就展現出來了,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一直發展成為今天的重要的副省級城市、東部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自從南京發迹後,馬鞍山人民的心情也變了。在南京成為都城時,馬鞍山人民就成了生活在皇城腳下的人,多少有份光榮。跟着南京走,馬鞍山從沒有太猶豫,不管南京是曆朝曆代都城的時候,還是擔當曆史上省級行政建制的巨無霸——江南省省會的時候。即使後來馬鞍山屬于了安徽,有了本省的諸位老大安慶、蚌埠直到今天的合肥,但依舊和隔壁的南京兩兩相望。
對于西面的這些分家前的兄弟,南京的心情多少是有些矛盾的。雖然被省内兄弟稱為“徽京”不是太熱心,但事實擺在面前:同為蘇南五市的蘇錫常隻認為自己屬于蘇南,他們更加期待的是和上海之間的無縫對接,既是多少因為上海的關系,蘇州到今天還沒有拿到心儀的機場項目;鎮江雖然更願意和南京走,成為南京的左膀,但右臂也是需要的,馬鞍山就是個好的選擇。蘇中的揚州泰州南通想法更是不一,南通以甯波為對标,要成為上海的北翼,至于揚州和泰州,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意見最大的莫過于蘇北了,至今思項羽,思念着當年的輝煌。今天的蘇北多少有些郁悶,在省内被蘇南兄弟說窮也罷了,還被外省不明所以的人說窮。蘇北再不濟也是江浙滬代表啊!但蘇北想發展的心情卻是是迫切的,但上海太遠,大腿抱不到;南京不親,大腿抱不熱。無奈隻能作為江浙滬較為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地,好好的萬萬畝良田被污染了不少。多少有些怨言的蘇北,也是喊“徽京”喊得最響的。
相比蘇北和南京住在一家隔着牆,攜地理之利的馬鞍山早早地開始了與南京的同城化。今天的馬鞍山正在積極地融入長三角和南京都市圈,更确切地說,是融入南京。輕軌、地鐵和公交車隻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與南京實現創新資源協同融合、産業體系協作分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态環境共保共治、市場體系同意開放等等,換句話說,就差沒改名字了。
馬鞍山的舉動很好理解,跟着南京有肉吃。尤其是身處長江經濟帶的關鍵節點,馬鞍山可是大有作為。不僅馬鞍山,再上遊的蕪湖、銅陵、安慶亦似箭在弦。而跟着省内老大,湯大概有的喝,但肉總得合肥先吃飽,都說“天下皆瘦合合肥”嘛。諸如滁州甚至更遠的蚌埠、宣城都努力在南京主闆的滿漢全席中分得一杯羹,整體加入南京都市圈沒有異議。即使是合肥自身,也是一邊守着自己的鍋,一邊往南京伸出了一隻小碗。
再回頭來看蘇北,手伸的老長,但還是夠不到南京。蘇北是孤獨的,孤獨地待在江蘇的北部,蘇北五市各有各的孤獨。最近的淮安,早就沒有了當年的風采。2小時的車程,感覺就是南方和北方的距離。實際上,淮安就是個典型的南方城市,淮揚菜南北結合,但也被當成了北方。
鹽城雖然面朝大海,但卻不能經常感受到春暖花開。有着全江蘇最長的海岸線,說自己是海濱城市又沒人信,泥太多,港太淺。連雲港本身就是個拉郎配的城市,灌雲、灌南和淮安更親,贛榆、東海覺得自己更像山東人,作為最先開放的沿海城市,擁有優質良港,卻喊着“後發先至”的口号,多少讓人匪夷所思。
徐州倒是更像一個中原城市,其他兄弟沒有的他都有,要地理有地理,要工業有工業,要交通有交通。大概徐州現在最想要的就是一個名分了。争取建立淮海省是徐州的夢想,哪怕淮海經濟區也行。但如今,南面的淮安也在努力打造蘇北中心城市,背面的濟南更是要打造國際性大都市,這些都進一步擠壓了徐州的發展空間。至于宿遷,要不是說到羽哥和東哥,很多人一下子都想不起這位江蘇的十三弟。
好在,蘇北高鐵網近年就要建成了。和南京的交通距離一下子拉近了。但再近也沒法與馬鞍山的20公裡比,又沒有長江河運做支撐。所以不要怪南京偏心,實在是偏長莫及,畢竟,運河的運力太有限。也許,蘇北真要學學安徽,建一個自己的中心城市,打造一個蘇北的合肥,淮安也好,徐州也好,連雲港也好,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心不齊,力沒有往一處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