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立秋不僅是一個重要節氣,也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民間至今流行着許多傳統習俗。除了漢族外,其實少數民族的關于立秋的習俗也不少。你都知道那些?
一、彜族人怎麼過立秋節
按照彜家習慣,秋場選在寬敞的草地,節日活動由七八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這天,他們比大多數的人都要早點趕到秋場,圍坐成一個圈,商量着節日的内容和程序。
立秋節開幕式邀請與彜家相處和睦,能歌善舞的苗族青年作表演。随着動感有力的節拍,苗家小夥子和姑娘便一個個跳進了場内,他們邊歌邊舞,吐露出一股原始的“野”味。
最精彩的節目是鬥牛,當地彜家人稱它為“布葛南”,即“牛打架”,這可是立秋節的重頭戲。在秋收前用黃牛相互決鬥,增加生活的樂趣,預兆豐年。
每年這一天,遠近各村各寨的人們聚集到秋場上觀看“鬥牛”比賽,“鬥 牛”得勝的彜家人會倍感驕傲和自豪,因為預示了來年的豐收。
由各個小村落各出一頭牛,在秋場輪番進行決鬥,一旦有所閃躲的一方判為敗方,以這樣的方式角逐出冠軍,惹得在場的衆多觀衆歡呼聲不斷。
到了傍晚,立秋節最具特色的活動開始了。在平時交往中或唱山歌後相愛的彜家青年紛紛在秋場尋找戀人,姑娘常常躲在人群之中,小夥子以傳統“拖姑娘”方式給抓住。
二、苗族趕秋節
首先由穿着古老民族服裝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分别擎着一個飽滿的玉米棒和金黃的稻穗,來到秋千架下,向人們報告一年的收成,祝賀莊稼獲得豐收。
接着,青年人争先恐後地湧上秋千。秋千架有10多米高,呈紡車形狀,有相互錯開的八架車輻, 每架可坐一人。送秋人用力推動,秋千旋轉起來,越轉越快,人們發出陣陣歡呼。
突然,送秋人用力頂住秋千橫木,秋千嘎然而止,上面的人紛紛往下跳。按習慣,最後被停在秋千上的人要高聲唱歌。有的青年人有意停在上面,趁機用歌聲向戀人吐露心曲。
苗族趕秋節在每年“立秋””。趕秋節趕秋原來的意思是趕秋“千”,關于這一節日的由來,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巴貴達惹的英俊苗族青年。
趕秋坡”是布依族傳統節日,每年立秋日舉行,現在已演變成為當地各民族參與的節日。立秋時節,當地各族群衆都着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彙集到集會地點歡度節日。
曆史上,“秋坡節”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社交盛會,相傳已有400多年曆史。立秋前一天人們要作“趕秋坡”的準備,附近村寨的寨老召集人平整場地。
三、侗族趕社
趕社是貴州侗族的節日。時間在每年立春或者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侗族民間有傳說:古時候有個叫木阿點龍的侗族後生,和他的好友給皇帝當廚師。
一次皇帝壽辰,木阿點龍與好友做了很多菜招待前來祝壽的客人。席間,皇帝問大家哪樣菜好吃,當問到木阿點龍時,他回答說鹽巴最好吃。
皇帝認為木阿點龍當衆欺了他,便殺了木阿點龍。木阿點龍的好友烹調晚餐時,所有的菜肴都沒放鹽。皇帝問他菜為何不如早上的好吃,木阿點龍的好友說怕殺頭而不敢放鹽。
皇帝感到錯殺了賢良,後悔不及。因木阿點龍被害恰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因此,後人們每到這天都要吃社飯,飯前先喝鹽水,以示對木阿點龍的懷念。
又因木阿點龍是被皇帝用刀殺的,這一天人們禁止用刀,均以剪代替。侗家過這個節日,僅次于春節。頭天便殺豬宰羊,節日要宴請親友,同時祭祀木阿點龍,以求保佑消災滅禍。
秋社祭祀時,還要畫三匹大馬,意為讓木阿點龍騎馬回家園。祭祀活動完畢,要在寨外田壩裡趕社場,男女老少身着新衣從四面八方彙集一起,大家相互交換各種農副産品。
民俗文化學者認為,這些少數民族的民俗是一個傳承弘揚優良民族文化、陶冶生活情操、延續文化遺産、增強民族自信、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節日,應該弘揚和傳承下去。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