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和各位咚友聊一聊關于腫瘤标志物的問題。
要說起腫瘤标志物,可能是各位咚友在抗癌戰役中接觸到最多的輔助診斷指标了。不同于血常規、血生化等反應身體狀态的血液指标,腫瘤标志物往往帶給大家一種“直接反應病情變化”的錯覺。
在日常問診中,關于腫瘤标志物的問診也是最為常見的,通常都是這樣:
“蘿蔔醫生,腫瘤标志物從2.5上升到3.2了!是不是有點耐藥的迹象呀?”
“冬瓜醫生,這個月NSE(小細胞肺癌特異性腫瘤标志物)超出正常值了,是不是轉變為小細胞癌了?”
……
腫瘤标志物有什麼用?腫瘤标志物可以作為癌症篩查的項目之一,但大部分腫瘤标志物參考價值有限。
感染、炎症、妊娠等情況都可能造成腫瘤标志物的上升,部分人群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可能造成腫瘤标志物的升高。
40歲以上,吸煙指數為重度吸煙(吸煙年限x每天吸煙支數>400)的人群;
40歲以上,具有酗酒習慣或肝部慢性疾病的人群;
40歲以上,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杆菌,或患有慢性胃炎的人群;
40歲以上,具有癌症家族遺傳史(直系血親中超過一人患有同一種癌症)的人群。
關于高危人群的界定,您也可以通過咚咚腫瘤科提供醫學支持,騰訊99公益日特别策劃的患癌風險H5測試《你敢測測你的患癌風險嗎?》來進行檢測。最終結果為“重度風險”的患者,我們建議在防癌體檢中加入腫瘤标志物的篩查。
2:确診後,腫瘤标志物主要用于對于病情的變化的評估。這個主題将是本篇文章的重點内容。可能也是大多數咚友的疑慮所在。
每位患者的腫瘤标志物變化情況都是不同的。這就意味着醫生或是患者沒有一套統一的标準來衡量腫瘤标志物的變化。有的患者可能腫瘤标志物全都正常,有的患者腫瘤标志物可高達數十萬甚至百萬。
因此,确定自身腫瘤标志物的情況,是通過“腫标”來判斷病情變化的基礎。
可靠的腫瘤标志物必須具備“特異性”與“敏感性”兩個特點:
特異性代表着腫瘤标志物的異常是否符合病情的基本情況。舉個例子,如果一位肝癌患者的腫瘤标志物AFP(甲胚蛋白,肝癌特異性腫标)超出正常值,那麼我們可以判斷這位患者的腫瘤标志物具有特異性。相反,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AFP超出正常值,或一位健康人的AFP超出正常值,他們的AFP超标就不具有特異性。
敏感性代表着腫瘤标志物是否會随體内腫瘤的情況而發生變化。如果一位肺癌患者的CEA(癌胚抗原,非小細胞肺癌特異性腫标)具備特異性,并且随着腫瘤大小的變化而升高或降低,那麼通過數次觀察,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這位患者的腫瘤标志物具備敏感性。反之,如果這位肺癌患者的CEA不會随着腫瘤大小的變化而相應變化,或是這位肺癌患者通過有效治療腫瘤縮小,CEA經數次檢測反而持續上升,這樣的情況就不能稱之為具有敏感性。
确定已經發現可靠的腫瘤标志物後,患者或醫生就能通過腫瘤标志物的變化,來評估病情的大概變化了。這一點對于及時指定可行的治療方案、定制個性化治療方案都有着非常大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
腫瘤标志物僅僅是一種抗癌的輔助診斷手段,絕不能代替目前診斷或随訪病情的金标準——影像檢查(包括CT、核磁、PET-CT等等),任何時候都不能單純以腫瘤标志物作為判斷病情、确定治療方案的唯一證據。
腫瘤标志物抗癌進階篇腫瘤标志物單次檢查的結果需仔細解讀,但無需過分擔心。影像腫瘤标志物變化的因素有很多種。
判斷病情的變化趨勢,應該選擇一段時間内腫瘤标志物的變化趨勢進行參考,腫瘤标志物單次小幅度的變化不具備參考價值(這也是很多咚友正在擔心的問題)。
部分患者在腫瘤細胞大面積死亡時,會出現腫瘤标志物暫時性增高,不要因為短時間的變化就亂了陣腳盲目更改治療措施,需要根據一段時間内腫瘤标志物的變化進行判斷。
腫瘤标志物在癌症病情的随訪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請教醫生時,不妨請教清楚關于腫瘤标志物的問題。你可以咨詢醫生這些問題:
你是否建議我接受腫瘤标志物檢查?如果是,是哪一個或哪幾個腫瘤标志物?
如何接受這些檢查?我應該多長時間做一次檢查?
如果我有一個腫瘤标志物水平異常,這是什麼意思?它會如何影響我的治療?
腫瘤标志物将如何應用在我的後續治療中?
延伸閱讀:
十大最常見腫瘤标志物:逐一解析
癌友必知的十大名詞(上):腫标、PET、基因檢測
還靠養生帖防癌?不如測試下你的患癌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