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道森”本人照片。圖/“鹿道森”個人社交平台
“鹿道森”走了。
11月28日深夜,攝影博主“鹿道森”在其個人微博上定時發布了一份遺書,他的朋友發現後立即報警。随後,事發地警方連夜出動搜尋,衆多網友轉發尋人。12月1日,警方發布消息,确認“鹿道森”已經離世。
這是一場悲劇,全網尋人,最終卻未能挽回他的生命。過程中,“鹿道森”的遺書也在網絡上公開,通過遺書,我們可以大概複盤他的人生軌迹和心路曆程,他的一生确實有太多沉重。
從遺書看,他的家庭教育談不上成功,母親的控制欲太強,父親又不負責任。在學校時,他也因為“很乖很禮貌”,而遭受了校園霸淩。工作後也不順利,事業并沒有多少起色。層層重壓,讓他的生命不堪重負。
“鹿道森”在遺書中的自白。圖/”鹿道森“個人社交平台
“鹿道森”的悲劇,在網絡上引發了很多共鳴。他對自己有個多元的角色定義——“農村,留守兒童,山區孩子,校園霸淩經曆者,攝影創作人,獨居青年,追夢的人”。他的這些标簽,如果單獨拿出來,和很多年輕人是重疊的;他經曆的艱難,不少年輕人也有着切身的體會。
“鹿道森”令人唏噓,但他的追問也值得我們聆聽的,年輕人需要被善待。比如他呼籲“請停止校園霸淩吧”,他希望父母能多給子女關心、減少“語言的暴力”,這些也确實是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
家庭教育、校園霸淩、支持年輕人創業,這些年是整個社會的高頻話語。“鹿道森”的悲劇,其實是以個案的方式,提醒着我們這些關鍵問題在決定年輕人命運時的分量,這些問題也需要社會以更加堅決的态度迎難而上。
有時候生活真的很難,但也請相信社會終究是善意的。從年輕人的角度來說,也希望他們可以堅強,不要輕易地放棄生活的希望。
“鹿道森”在遺書中說自己孤獨、缺愛,但他可能無法看到這一幕:在他發出信息後,引發了幾乎全網的關注,無數的網友在尋找他。人們不願意看到一位年輕人就這麼逝去,哪怕并不認識。
這大概是在生活粗粝一面之下,人性中最淳樸也最真實的善良,人們不忍直視生命的悲劇,總是希望能給予些許微光。人性之善,終究是在場的。
“鹿道森”已逝,但希望同樣經曆艱難的年輕人,能夠得到一些啟示,獲得直面前路的勇氣,也要學會自救。
生活免不了磨難坎坷,可能無法回避“内卷”,也會有想“躺平”的時候。孤獨、寂寞,可能都是難以排解的痛楚。但可貴之生命,易逝之人生,是我們絕難輕易舍棄的代價。魯迅先生說的“擺脫冷氣,隻是向上走”;尼采所說“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都是年輕人“不妨聆聽”一番的指引。
人性本善,人類也有相互扶持的本能。從全網尋人就能看出,人們願意伸以援手、相濡以沫。當然這個幫助可能不會那麼及時,也不會總是恰如其分的到來,但這或許可以為年輕人注入一番希望——歸根結底人不是孤單的,共通的人性會将我們凝聚起來,也會給予我們力量。
“鹿道森”的離世已不可挽回,讓人遺憾。也希望年輕人都能堅強,那些艱難終會過去,你們面臨的問題,也并不是沒有人聆聽,社會終究會在一條共同的底線之上,一起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
新京報特約評論員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丁慧
實習生 | 黎志棟
校對 | 李立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