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裡,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真的是這樣嗎?小編帶大家一一解答。
屈原像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第一個問題,端午節的賽龍舟、吃粽子、插蒲子艾葉等傳統習俗是出現在屈原跳江之後,還是之前就已經有了?弄明白這個問題,就可以确認端午節到底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賽龍舟:賽龍舟是中國人慶祝端午節的一個重要傳統方式,到了這一天,所有的參賽選手要穿戴整齊。參賽選手一般為25人,分别為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每隊替補隊員2人。隊員之間要相互配合,同舟共濟,看誰先劃到終點。但是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屈原自己的詩作中看出來,比如《涉江》裡就有這樣的句子:“乘舲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滞。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這裡的“舲船”,狹長而輕小,其實就是當時用來競渡的一種船。由此我們可見龍舟出現在屈原跳江之前,并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
吃粽子:這個就比較有意思了,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聽到過許多這樣類似故事。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為了吃食而損傷他的軀體,人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此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的,粽子的出現也比屈原跳江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而且最初的時候,吃粽子并不是端午節的專利,西晉的周處在《風土記》中就說“(粽子)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古人夏至也吃粽子的。直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而把它和屈原挂上鈎,更是南北朝時候的事兒了。所以粽子也出現在屈原跳江之前,更不可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創造的。
屈原跳江
那為什麼端午節會和屈原扯上關系呢?而且到了如今,我們幾乎會一口咬定,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小編認為有兩點。
第一,中華人民喜歡給傳統節日找“名人”做宣傳大使。我們的傳統節日大多都有一個個優美的故事,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七夕節是為了牛郎和織女,中秋節是為了後羿與嫦娥。端午節,本是上古先民創立用于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但是沒有名人效應怎麼夠呢?所以後來人們就找到了屈原,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跳江為傳承,到了現在。事實證明,名人效益是足夠好了,直到現在我們沒有忘記中秋節。
第二,屈原的愛國之情讓人感動。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郁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将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所以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古人開始把屈原與端午節放到了一起。
綜上所述,端午節并不是為了屈原所設立,但是,在五千年的傳承中,端午與屈原早已經密不可分!
最後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