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這句詩使武昌魚蜚聲世界各地,海内外朋友莫不以先嘗為快。
武昌魚,學名團頭筋,産于湖北省梁子湖出長江口的樊口鎮。因體高、身扁、呈菱形,俗稱樊口鳊魚。它肉質肥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曆來被視為席上珍品。由于能靜水繁殖,草食性,飼料源廣,生長期快,抗病力強,屬優生養殖對象,現已在南方許多湖泊、水庫中養殖,成為我國出口創彙的名貴魚類之一。
樊口鳊魚為什麼稱作武昌魚呢?這還得從三國時吳王孫權遷都說起。吳魏赤壁之戰後,曹操敗走北退,吳與魏的矛盾暫時緩和了。而孫權與劉備的矛盾卻為争奪荊州加劇了。孫權經常從他的統治中心建業〈今南京市〉前往長江中遊指揮戰争,先在陸口〈今湖北赤壁陸溪口〉住了一年多,.後在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住了兩年多,最後于公元221年陰曆四月從公安遷到鄂邑(今湖北省鄂州市〉,并定都于此。因鄂邑城南有一武昌山,孫權乃改鄂邑為武呂,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這樣,鄂邑的樊口鳊魚也就随之而稱武昌魚了。
武昌魚最早見諸史書的是《三國志·陸凱傳》。起因是孫權定都武昌後,為繁榮新都,強行從建業遷來許多居民。兩都相比,新都肯定不如舊都繁華。許多人鬧着要回建業,便編出“甯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甯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民謠。公元229年,孫權迫于民意,加之荊州戰争平息,乃還都建業。公元265一266年,孫皓又嘗都武昌,陸凱上疏谏阻,引用了上述民謠。以後曆代文人墨客以武昌魚入詩詞者,那就不勝枚舉了。如唐朝岑參“秋來倍億武昌魚”;北宋王安石“迢迢建業水,中有武昌魚”;南宋範成大“卻笑自盧鄉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
現在有一些外地朋友以為武昌魚就是今天武漢市長江南岸武昌的特産,這是一大誤解:如上所述,武昌魚的故鄉原名鄂邑、武昌、壽昌、鄂城,現名鄂州。而今天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春秋時名鄂諸,三國時名夏口,南朝時名郢州,唐朝時名鄂州,明朝以後稱武昌,并沿用至今。
,